鈞并不反對大明造船業的“國營化”,大明的造船業和大明的火器制造業的問題可謂是大同小異。
說到底就是機械化、自動化的程度太低,每個制造環節都極度依賴純手工技術,這種情況下立刻就搞市場經濟的“國企私改”那一套,最大的可能就是到最后他這個皇帝一條海船都用不上。
“為何非要砸清江船廠才不算是受人指使呢?”
朱翊鈞反問道,
“此二者皆受朝廷照管,反海貿自然是要砸寶船廠,朕卻不知其中有何不妥?”
鄭國泰回道,
“自有不同,淮安不但有清江船廠,還有漕幫所熟悉的漕運總督衙門,專管漕運事宜,倘或如皇上方才所言,這些漕工單單是為了爭取權利,去淮安糾集才是上佳之選。”
“淮安乃大運河與淮水交匯之處,南接長江,東近大海,自古以來便為江淮之要津,漕渠之喉吻,只要身為漕工,沒有不熟悉淮安的。”
“退一步講,我大明十二萬漕軍,百萬漕工,皆分散各地各衛,即使不去淮安,這些按地域結盟的漕幫去清江船廠的各處分廠糾集示威,其危險也一定小得多。”
朱翊鈞點了點頭,鄭國泰的意思他明白,晚明各地的衛所早就糜爛不堪,平時頂多也就維持一下各地的守備安全,真要和決心起義的農民軍硬碰硬地打仗,輸贏結果還真是很難說,朝廷對此心知肚明,群眾的眼睛自然更是雪亮,
“也不是每個人都會專挑軟柿子捏嘛。”
朱翊鈞總還是為老百姓說話的,
“朕先前不是說過要恢復永樂雄風這樣的話嗎?假設漕工們是聽了這樣的傳言才要去砸龍江船廠,那也情有可原嘛。”
鄭國泰道,
“假設皇上已然下旨要在龍江船廠修造海船,那漕工前去糾集示威,的確情有可原,但如今龍江船廠依然荒廢,這漕幫過去一砸,卻是得不償失。”
“南京雖為留都,可六部齊備,南京兵部負責包括南直隸在內的整個江南地區的軍事防務,名義上管轄的兵力多達二十幾萬,我大明東南的軍政大權大半在于南京兵部,地方衙門見到漕工糾集,考量是否調動衛所,尚且要瞻前顧后,可南京卻沒有這層顧慮。”
“倘或漕幫當真僅是想爭取權利,即使真要打砸,也斷然不會選擇風險大收益小的南京龍江船廠,再者,漕工的力量在于罷運,若是砸了清江船廠,朝廷可能還會顧念不可耽誤白糧轉運而對首惡者從輕發落,但若是去砸龍江船廠,除開多了層事態擴大的風險,漕幫又能得到甚么好處呢?”
“因此臣斗膽猜測,這漕幫預謀糾集打砸龍江船廠,表面上是為了爭取權利,實則是打著反對海貿的旗號,惡意擴大事態,以此要挾君上,皇上且想,如果漕工們當真去打砸龍江船廠,又當真遭到了南京那二十多萬守兵的鎮壓,這朝野物議……”
朱翊鈞接口道,
“朕不怕朝野物議。”
鄭國泰的眼眶一瞬間又蓄滿了淚水,他舉起帕子,淚眼盈盈的樣子比現代任何一個能日賺兩百萬的明星演員都要我見猶憐,
“皇上不怕,臣怕!到時若有人傷亡其中,定會有科道官上疏,彈劾臣等橫行無忌,任意妄為,使得百萬漕工衣食無系,動搖國本,再請皇上罷免臣等輪船招商局之職。”
“臣自知是外戚,一家上下能得皇上所賜爵祿,已是感恩戴德,不敢再有絲毫逾矩,當著貴妃娘娘的面兒,臣斗膽以三哥兒舅舅的身份,對皇上說一句肺腑之言,此事幕后之人定是有備而來,皇上若決心開海,必須關一批、殺一批,立刻將糾集生亂的漕幫首領定為謀朝篡位的反賊。”
“倘或皇上堅持那些漕工不是造反,那臣便必得在科道官彈劾之前,上疏請辭,臣不知武清侯與永年伯得知此事后會如何反應,但就臣自己而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