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樓廚房連續干了七天才完工,這七天時間一共回家兩次,因為白天干完了,晚上霍總下班回來還得在一起碰一下,研究第二天的工作,還得研究廚具問題,餐具問題,以及準備上什么新菜問題。同時廚房的廚師,各個檔口老大都在做成本核算,計算毛利,有時候碰到搞不定的事還得坐下來一起解決,下班的時間就很晚,幾乎是十一、二點才下班,離家又太遠,就住在飯店,沒有回家。
菜品成本核算開始進行的時候不是太順暢,大部分師傅,包括檔口老大都不知道怎么去計算毛利,也就是說菜品的毛利率計算公式不知道,告訴大家之后,算是會算了,但是有點馬虎,不準確。后來廚師長親自上陣,帶著大家一道菜一道菜的去做,每道菜的主輔料都嚴格的上稱稱分量,稱一個分量記錄下來一個,這樣才有點結果。把頭三道菜品毛利算出來之后,大家也都學會了,這才進展快一些。
用了六天時間把菜品毛利全部做完,做完之后會計進行統計,得出的最終結果是菜品綜合毛利為37,這個綜合毛利很嚇人,是個幾乎不賺錢的毛利。
通過對菜品綜合毛利的分析,師父把菜品綜合毛利設計在52,這個毛利點面點已經達到,面點的綜合毛利是68,對餃子館來說,餃子的綜合毛利在68是正常的,所以說餃子館是比較掙錢的一個項目,現在很多人都想開餐館,我建議開餐館可以考慮開個小餃子館,餃子是咱們中國老百姓喜歡吃的一種主食,很接地氣,尤其是逢年過節人們都要吃餃子,現在就連星期禮拜都吃餃子。想吃餃子在家自己包嫌乎費事,大部分都到飯店去吃,所以餃子館很受老百姓喜歡。另外餃子的毛利高,賺錢。
中國有句俗話“餃子酒,越喝越有”,在東北,家里只要吃餃子就得喝上二兩小酒,那才叫吃餃子。抓住人們吃餃子喝酒的這個特點,開一家餃子小酒館,把餃子研究明白了,然后再把酒研究明白了,肯定賺錢。
餃子品種不要多,有五、六種就可以,都是老百姓喜聞樂見的,別整什么高大上,那玩意兒老百姓也就是看看,不會吃,也不愛吃。就整一些家常的,要是在東北,把酸菜餡整明白了老百姓就認可,也喜歡。要是在南方,可以迎合當地老百姓的飲食習慣做一種當地人愛吃的餡料,但是一定要把“東北餃子”的特色打出去,哪管就是一樣呢,也要做精做細它,客人吃上一口就能把客人吃住,這樣才行。
同時做小餃子館不要做成像“喜家德”“清和傳家”那樣的快餐形式,人家已經形成模式,具有品牌效應,咱們競爭不過人家,就不要去學,學了也是白學,看人家賺錢,等咱們干未必賺錢?為啥?市場早就被人家占領了,老百姓吃快餐式餃子只認“喜家德”“清和傳家”,根本不認咱們,所以千萬不要跟風。
咱們研究什么?咱們就研究餃子小酒館,要把餃子和酒有機的結合起來。餃子這邊好說了,定好位,品種不用多,五六種就可以,等酒這邊需要好好研究研究。既然叫“小酒館”,除了突出一個“小”字之外,文章全在酒里面。
小酒館,給人的概念就是到里面喝點小酒的意思,加上前面的“餃子倆字”,就是吃點餃子喝點小酒,這是老百姓對“餃子小酒館”最直觀的認知和理解。其實只要有這個理解就行,我們就鎖定了初級客戶,也就是說,會有人進來吃飯,進來消費。這就是“餃子”的魅力。
當然這樣是不行的,這也不是老譚的初衷,我設計的“餃子小酒館”除了餃子必須做到“家常”“精品”“媽媽的味道”之外,在“酒”上也有文章,也有內涵。
既然是小酒館,那么酒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現在人們喝酒,除了白酒就是啤酒,啤酒暫且不論,咱們就說白酒。老譚是愛喝酒的人,說實話,喝酒喝到現在喝到害怕,喝到不敢喝了,為啥?假酒太多,喝完了傷身,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