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森在二十天以前并不是現在這副模樣,當時的張森一副頹廢,甚至曾一心求死,自殘自虐,張森走入了人生的最低谷,情緒累積到了極點爆發了。而張森人也崩潰了。
張森是個失敗的人,至少她自己是這樣認為的。
她不好看,不清瘦,不努力,不樂觀。
她沒有朋友,和家人鬧翻,她沒有談過戀愛。
張森不討厭這個世界上的任何人,卻十分的厭惡自己。
張森厭惡自己的一切,想改變卻總是害怕改變,害怕自己做不到,害怕自己成了個消化,害怕別人的眼光與看法,于是在自暴自棄中成了自己最討厭的樣子,在這樣的惡性循環中,張森活得很痛苦很痛苦。
可是,張森不想懦弱,已經懦弱了23年了,她想最后再拼一次。
成就徹底的改變,敗了也不會比現在更糟糕了。
她給了自己最后一個機會,用盡了最后一絲勇氣,發出了求救信。
12個小時過去了,她得到了回信,張森被拯救了,還得到了指引。張森覺得自己無比的幸運。生命中的遇見,張森第一次覺得有了意義。
每一個生命都是獨立的個體,可是生命的交往會讓每個人生活的更好,但是不能依賴他人,別人能夠幫助,但是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
張森,就這樣,再出發了。
生命的長河,也許只過去了四分之一,又也許已走過了一半,又或許所剩無幾,但是,此時的張森,不再厭惡自己,開始期待明天。這便就是改變,這便就是不同。
喪的盡頭是重生,重生沒有重大事件與重大挫折的發生,只是情緒的積累,壓死駱駝的那一根稻草可能是每一根。而生活中的崩潰與痛苦、感動都是心中的情緒釋放,不是沒由來,只是積累太久,從什么時間開始的,人們早已遺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