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開河岸地干土,消滅蝗蟲卵,養殖雞鴨,準備應對蝗蟲成蟲,如果真的發生蝗災,這兩項準備就能消滅五成地蝗蟲。
另外五成就得靠人來解決了。
該如何解決呢?
首先就是預備出足夠地糧食,不管有沒有蝗災,蝗災地破壞會有多大,增加糧食儲備肯定是不會出錯的。
然后就是轉變思想,天災人禍,人禍的危害往往更甚天災,每一次蝗災,各地官府如果專心救災,消滅蝗蟲,就算損失很大,也不會餓殍遍野。
總是能救下一些糧食。
但是蝗災在中州往往被視為上蒼對王上和該地百姓的懲罰,于是派下蝗神施法,降下蝗災。
于是出現蝗災的當地官府和百姓都不敢主動滅殺蝗蟲,而往往選擇祭天、祭神,然后等待朝廷從其他地方調糧救災。
這樣做得到后果就是災民還沒等到糧食已經大部分餓死在家鄉。
所以思想問題才是最大的問題。
只要在蝗災來之前就做好救災準備,在蝗災來臨的時候積極行動,是可以減少很多損失的。
所以楊遠成立多批宣傳隊,這些宣傳隊或明或暗,在滄水縣及周圍其他縣宣傳預防蝗災,如何在蝗災中自救的知識。
一明一暗的安排有很多好處,最大的好處就是全面。
一面宣傳不要迷信蝗神,科學滅蝗。
另一方面宣傳蝗神乃偽神,并不是代表上蒼的意志降下懲罰。
這樣做雖然治標不治本,但想要在短時間內取得更大的效果,只能如此!
宣傳隊取得的效果不錯,現在已經有很多百姓在準備應對蝗災的事情,從這個方面上講楊遠可以算得上功勞甚大。
除了預防減產之外,楊遠還在想辦法讓滄水縣的糧食增產。
有兩種辦法能夠滄水縣的糧食增產,一個是開墾更多的農田,種田的面積增加,糧食產量自然增加。
另一個就是提高畝產,單位面積的糧食產量增加,保證農田面積不減少的情況下糧食總產量必然會增加。
楊遠打算兩條腿走路,一邊開墾更多的農田,一邊想辦法提高糧食的畝產。
開墾農田比較容易,只要在春種之前停下其他工程,讓軍隊和工程隊去幫忙就行了。
提高畝產就要復雜一些,提高單位面積糧食產量的最佳辦法就是選優種、保水源、施良肥。
水源的問題有了水利網之后不用太擔心,良種的問題也不用擔心,楊遠會拿出從空間里產的作物作為種子賣給滄水縣百姓,肯定比他們之前用的種子優秀。
只是者良肥從何而來呢?
“以現在的科技水平想要生產化肥是不可能的,還是農家肥更靠譜一些。”
于是楊遠找來了一位盡職盡責的農家肥負責人,良叔。
“良叔,小侄有一件事情想要請你出手幫忙,希望良叔能夠答應!”
良叔答應的非常痛快,“沒問題,只要我能做的,你盡管說。”
于是,接下來的一百多個日日夜夜,在良叔口中就沒有聽見過楊遠的好話。
楊遠也不敢輕易出現在良叔面前,怕他拿起糞叉給他來上一叉。
一桶優秀的農家肥需要漚肥才行,想象一下漚肥的場景和那個味道。
良叔,辛苦你了!
滄水縣百姓甚至滄羊郡百姓都應該感激你。
在忙碌著滄水縣的種種布置的時候,楊遠還派人去南方購買糧食。
如果放在以前這樣做肯定不會有收獲,因為朝廷禁止這樣的私人跨郡糧食交易行為。
一旦被抓住就會沒收財產,關進大牢,眼中還會充軍,殺頭。
但是今年不會,不僅不會被抓,還會受到鼓勵。
原因也很簡單,東北四郡缺糧,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