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華夏兩千多年的封建史上,幾乎每一個漢人政權,都無法逃脫一個怪圈。
——武得天下,文治天下,武人高開低走,最終落寞;文人后來居上,帶江山走上腐朽。
劉邦武安天下,西漢卻斷絕于‘儒家圣人’王莽之手;劉秀中心漢室,東漢又在世家壯大后斷絕血脈。
宋武安天下,亡于文官之手;朱元璋蕩平蒙元,卻還是無法避免大明朝,被東林黨裹挾在滅亡的大道上越走越遠。
而在這些例子中,文武相爭時期最長的,就是漢室。
其他朝代,大都在初代開國元勛武將階級落寞后,自然地走向‘輕武重文’的大道,而漢室武人階級,則是在武帝朝的漢匈戰爭中,來了一次回光返照。
而現在的漢室,恰恰處于文官集團還未成為中流砥柱、開國元勛也尚未完全落寞的微妙時節。
在這個微妙時間點,劉弘對于平衡文、武兩方陣營,具有很強的操作性。
如現在,為了減緩文官集團強勢崛起的腳步,包括但不限于三分內史、七分少府,乃至于壓制丞相權力的計劃,都被劉弘提上預案。
而針對將來漢匈大戰之后,將重新成為朝堂重頭的新興武勛集團,劉弘也有鉗制手段——太尉的罷設,以及地方武裝調用權的削奪。
現階段下,最迫切需要推動的,就是內史的肢解。
內史被坊間假稱為‘九卿之首’,除了內史有資格成為三公,最主要的原因,是內史的職權,僅比丞相小那么一丟丟。
從積極的角度看,這意味著每一任內史,都可以為劉弘一個新的丞相人選。
但這種狀況,屬于文官集團最喜歡的上下秩序——下屬的職權,只比上司小一丟丟。
這樣一來,原本不用太復雜的官僚體系,就能被細分為無數部分,無謂的增加中央的行政壓力,降低行政效率。
如今的內史,就是一個鮮活的例子。
——丞相名義上掌天下民政,關中卻占丞相實際掌控范圍的九成九以上。
內史理論上只負責關中農耕工作,但實際上,關中的一切,都能和如今的內史扯上關系。
掌控長安九市,使內史掌控了關中的商貿;秋后的稅收,又保留了內史對農耕的影響力。
再加上內史掌控下的關中各處要道、關隘,乃至于關中地方政府的下轄權、長安城的治安權,使得整個關中的方方面面,實際上都在內史掌控之下。
即便是再往下,內史的職權也依舊沒有被分化多少。
——中尉,作為九卿屬衙的一個分部門,卻是在統掌長安北軍的同時,具備中郎這個武將群體的指揮權!
而中尉麾下的中郎將,也是在具備對麾下中郎的指揮權的同時,具備對北軍的一定影響力——如今的中郎們,普遍都在北軍擔任中層軍官。
至于中郎將本人,則在大多數情況下,會成為北軍理論上的二把手,實際上的一把手。
畢竟中尉雖無九卿之名,但職權絲毫不亞于九卿,根本沒有時間天天盯著北軍。
除了丞相內史、中尉中郎將的職權微量遞降之外,類似的狀況在內史各屬衙數不勝數。
如太仆理論上掌天下馬政,但如今漢室實際掌控的行政區域基本局限在關中,就使得太仆的職權,跟內史掌控下的馬政部門職權高度重合。
同樣的道理少府掌天下平準、均輸之事,但掌控關中各地市集的內史,同樣有能力插手少府的業務。
說白了,雖然漢九卿各司其職,但哪怕把其他八個部門全部撤裁,內史都能保證行政秩序能正常運轉。
——這就很恐怖了!
國家某一個分部門對絕大多數國家部門具有影響力,并隨時能取代其他部門的作用?
這樣的部門,有一個丞相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