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這些史料分析,可以得出一個合理的推論,就是黃帝部落不斷擴大自己的勢力范圍,遇到了炎帝部落,于是炎帝部落首領帝榆罔領兵與黃帝作戰(zhàn),經(jīng)過三次大戰(zhàn),最終敗于黃帝之手,帝榆罔便向黃帝臣服,打算將整個部落合并入黃帝部落。
而炎帝部落中的蚩尤,應該是手握大權的,估計是怕失去自己手中的權力,于是聯(lián)合一眾出于同樣心理的人(傳說中蚩尤兄弟七十二人),反對炎帝部落與黃帝部落合并,帝榆罔自是不贊成蚩尤的意見(估計這時候帝榆罔手中實力大損,反對合并也不能把持族中大權,反而投效黃帝能維持自己的權力),蚩尤等人索性將帝榆罔逐出部落,由蚩尤登上炎帝之位,繼續(xù)對抗黃帝部落。
只是炎帝部落之前已是大敗一輪,就算蚩尤重整旗鼓,最終也是不敵黃帝部落,蚩尤被擒,被黃帝斬殺,還將其分尸,尸首各部分被黃帝刻意遣人送到不同的地方(頗有后世傳首的做法),以儆效尤,名曰防止蚩尤復活,實際卻是恐嚇四周各部落向黃帝部落臣服。
隨著蚩尤身死,黃帝部落正式吞并了炎帝部落,兩族融合,更是強大,而為了安這些原炎帝部落之人的心,黃帝部落將蚩尤稱為“兵主”,當作“戰(zhàn)神”祭拜,后世也一直流傳下來,如此也解釋了為什么蚩尤明明是華夏始祖黃帝的最大敵人,但是卻被后世稱為“兵主”,當作“戰(zhàn)神”來崇拜,成為了華夏民族的保護神。
綜上所述,殷商之民是出自炎帝部落,蚩尤這個“戰(zhàn)神”曾是炎帝,那么殷商之民在長途跋涉的旅途中朝不保夕,為了震懾可能存在的敵人,為求自保自稱是戰(zhàn)神后裔也是完全能夠說得通的。
而這支殷商之民的來歷,最大可能是出于帝辛(商紂王)之后,因為武王伐紂成功之后,周朝雖然擁有天下,不過殷商的力量依然不弱,周武王并無完全攻滅或控制整個殷商的力量,于是只能將帝辛的兒子武庚封在殷商故地,讓其繼續(xù)統(tǒng)領殷商之民,已按殷商之民的心。
但是,周武王畢竟是武庚“殺其父,滅其國”的仇人,為防武庚起兵作亂,將自己的三個弟弟管叔,蔡叔,霍叔封在武庚領地周圍,稱為“三監(jiān)”。
而武庚最后的確如周武王的料想一樣,真的起兵欲雪家仇國恨,可惜此時周朝已在周武王弟弟周公旦的高超政治手腕下,完全穩(wěn)定下來,輕易就將武庚的這場動亂平定下來。
武庚不消說,自是身死,領地也被收回,但是基于華夏傳統(tǒng)“不絕人祀”的思想,周朝將當年離商降周的帝辛兄長微子啟,封在商丘,國號為宋。
以華夏自古以來的宗族觀念,加上武庚在如此處境之下舉兵反周,那么武庚將自己的其中一名兒子,交由微子啟保護,以免自己事敗絕后,也是十分可能的。
而微子啟出于親族關系,保護這名武庚可能僅剩的血脈,自是責無旁貸,只是既然微子啟受周朝封賞,成為了宋國之主,想必周朝肯定要其交出這名武庚后人的。
但是史料記載微子啟乃是仁德賢能之人,想必是不會如此不仁,將這名武庚后人就這樣交給周朝處置的,不過不交出這名武庚后人,有好像不忠于對自己封賞甚厚的周朝。
如此兩難之境,相信微子啟定是百般難受,輾轉(zhuǎn)難眠了,估計其由于飽受內(nèi)外壓力,最恰當?shù)淖龇ň褪谴@名武庚后人長大之后,調(diào)撥一批精明能干之人給他,讓他遠走他方,重新建立自己的國家以慰商朝歷代祖先在天之靈,也避免了將來這名武庚后人向周朝報復,自己不知如何自處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