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
李彥自我安慰,必須找到一個合理的理由,這樣便不會受到良心的譴責(zé)。
沒有辦法,在這么一個社會環(huán)境,你不吃人,就被人吃,魯迅先生早就說過這個道理了。
太陽已繞至身后,溫度降低,陽谷縣的百姓們開始活泛起來。哪怕日子過的再艱苦,也難抵人們對生活的渴望,在夾縫中生存了千年,這個民族早就練就了至高的忍術(shù)。
所有的黑暗,腐朽,不公,壓迫,只要還沒發(fā)生在自己身上,且樂著呢。
百姓如此,朝廷也一樣,根據(jù)玳安記憶,李彥對大環(huán)境也略知一二。
宰相蔡京牽頭貪污,下面的官員們還能有好?
內(nèi)有方臘,梁山等起義軍,北方有金、遼強敵,南有大理國,西有吐蕃,內(nèi)憂外患,何嘗不是身處夾縫。
而當(dāng)今天子宋徽宗又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昏君,即便是李彥這種學(xué)渣,也曾耳聞過這位藝術(shù)家皇帝的一些事跡。
反而言之,李彥前世的老家在東北,也就是今遼地,。所以什么民族大義,他完全感覺不到,甚至還有種想回老家看看的沖動。
當(dāng)然,也只是想想罷了,畢竟語言不通,無法交流。而且這個時期的少數(shù)民族還是半野蠻狀態(tài),沒有文明,就不能講道理,孔子都不敢去,何況他李彥乎。
不作死就不會死,李彥有自知之明。
翠云樓依舊歡歌笑語,樓上樓下嬉笑聲此起彼伏,窯姐兒們有取之不竭,用之不盡的熱情,客兒們從邁進那道朱門開始,便忘卻了所有的煩惱,每個人都身處在真實世界的幻境里。
只有李彥不同,正好與之相反,他是身處于幻境里的真實世界。
真真切切的感受著這里的好,這里的壞,體會著廟堂的高,人心的險,他可以清楚的看到面具后面一張張猙獰的臉,所以他是孤獨的。
孤獨中尋找著快樂,李彥點了支小曲,與歌姬隔著珠簾對坐。
款動絲弦,鶯鶯的歌聲響起
良夜燈光簇如豆。
占好事、今宵有。
酒罷歌闌人散后。
琵琶輕放,語聲低顫,滅燭來相就。
玉體偎人情何厚。
輕惜輕憐轉(zhuǎn)唧口留。
雨散云收眉兒皺。
只愁彰露,那人知后。
把我來僝僽。
…………
弦止歌盡,那歌姬微微施禮,李彥苦笑一下,唱的什么意思完全聽不懂。
沒文化,真可怕,聽曲都聽不出味兒來。但還是得裝裝樣子,不能讓人看出來,道“好曲,好歌喉,不知詞作者是何人?”
那歌姬恭敬道“回大官人,乃清真居士,周邦彥。”
周邦彥?
李彥來了興趣,道“幫我把詞謄抄下來。”
他心里想著,家有才女,還怕學(xué)不會英語……呸,古漢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