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方唱罷我登場,你們自己搭配和諧了就好,我不管!
這很能展露王維老師生涯晚期那種清心寡欲、安然參禪的心態。(當然現在他老人家還沒有到那種無欲無求的境界。)
相對來說,王維老師詩中的意象,自己往往是局外人,并不參與其中;孟浩然詩中的意象,往往與詩人有著最直接的接觸,哪怕“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里“無我”,可你也能一眼看出這個“客”就是“孟爺爺我”呢!
“嗯?是有點像哦?!逼呱偃粲兴肌澳怯懈袩o感又怎么講?”
“有感”當然是孟夫子,“無感”當然是王老師?。?
因為王老師是一個佛教徒,“心舍于有無,眼界于色空,皆幻也,離亦幻也。至人者,不舍幻而過于色空有無之際。”(《與魏居士書》)他都說了“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一切都是幻想”了,你還怎么指望他“有感”?完全看開了的他當然一切無感啦,“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反正跟我沒關系。
孟夫子則可能是因為科舉不中很受打擊,以至于后來非常脆弱,“不才明主棄”(《歲暮歸南山》)多么落寞,“徒有羨魚情”乞望一份工作,又是多么可憐,當初的滿腔熱血轉化為意志消沉,多生“遑遑三十載,書劍兩無成”的牢騷之語,陳成從紹生搜集的孟夫子吳越之行的詩作里看,充斥著寂寞消極的情緒,“孤”、“斷”、“殘”、“恨”這種殘缺一想屢屢可見,你就算心理健康啊,看那些詩都要變成抑郁癥了!
“那這么說來,”七少尋思著“你是說——”
梅師兄的詩是“孟”,而你的詩是“王”?
有我,有感是孟,無我,無感是王,那不正好和你們的詩相對應?
可是梅師兄的詩,和他本人一樣戲謔歡樂,也沒有你說的襄陽孟浩然的“孤”、“斷”、“殘”、“恨”??!
“誰還能一生下來就苦大仇深?。 标惓蓢@道。
你們看看前面那首《過故人莊》,難道不歡樂?
最后還要到重陽節再去欣賞人家主人的“菊花”呢,反正我是不忍直視。
陳成這樣一番論述下來,不僅始安七少,五絕派的兩位弟子也可以接受。
因為即便“王”聽起來霸氣一點(王老師純粹占了姓氏的便宜),但是“王孟”二人并駕齊驅,并不好區分上下,沒有誰好誰壞之說。
甚至在開元年間的此時,孟浩然的江湖地位比王維還要更高一點,陳成說梅英衛類似孟浩然,嚴達二人也能接受。
但無論你把“有我”“無我”“有感”“無感”分析得多獨到,你“東施尿頻”是事實,邯鄲學步也是事實,理應判負!
“不!別急啊!”陳成道“除了‘王’,我這不還有‘陶’嘛?!?
“桃?什么桃?”
“瞧瞧,沒見識了不是!”陳成連連搖頭。
能和“王孟”一起連用的“陶”,除了陶淵明大大,還能是誰?
“與陶潛又有何關聯?”嚴達奇怪“那他又是‘有我無我’‘有感無感’?”
“跟那個沒關系。”陳成悠哉吟道“引壺觴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顏。倚南窗以寄傲,審容膝之易安!園日涉以成趣,門雖設而常關。策扶老以流憩,時矯首而遐觀!云無心以出岫——”到此一頓,悠然道“鳥倦飛而知還!”
看到沒有!
陳成我,不但會背蘇軾《赤壁賦》,陶淵明《歸去來兮辭》也是一點問題也沒有!
白云自然而然地從山峰飄浮而出,倦飛的小鳥也知道飛回巢中,疲憊的游子啊,你究竟回來不回來?
“你借用了‘云出岫’這三個字,就能說你這詩里面也有陶淵明了嗎?”嚴達覺得很荒唐。
“對啊,我都用了陶淵明的典,怎么能說這詩里面沒有陶淵明呢?”陳成悠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