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莫讓霍建檸盡快完成公司組織架構的調整,隨后就結束了這場影響重大的協商,讓霍建檸回去做相關準備工作,與其他的公司高層干部交換意見,完善具體的實施細則等。
時間還早,想了想,石莫從辦公桌后面的紅木大書架上拿下一本學術專著《定位》,這本書是1981年出版的,石莫已經看了一半多了,但還沒有看完。石莫拿起書坐在他的辦公桌上看了起來,并一邊思考著公司的相關發展戰略。
由于石莫清楚的認識到自己的管理能力很弱,為了使公司發展順利,他一有空就喜歡看商業界新出現的重要理論,以及霍建檸他們推薦的商業相關書籍,用于完善自身。
看這本書是因為石莫知道“定位理論”在以后的中國十分風靡,他知道一些情況,但沒有買書去認真的看,現在要補上。
1969年,登月計劃的成功,讓人類第一次從另一顆星球回看地球,這種視角的轉換刷新了人類對于這顆藍色星球的認識。
同一年,商業界也誕生了一種有同等歷史意義的理論——定位理論,讓企業第一次跳出企業內部經營管理的局限,從外部的視角,從消費者的角度看待企業。這一視角的轉換在當年可謂是石破天驚。直到這個時候,管理理論才從術的層面上升到道的層面,上升到關于企業生死存亡的哲學層面——我是誰。
就像“你是誰,你從哪里來,你到哪里去”是回蕩了幾千年的哲學元問題一樣,對于“我是誰”這一問題的解答,也讓定位理論成為商業世界最底層的理論之一,此后的半個世紀可謂是歷久彌新。
定位理論的歷史,其實也是一部企業商戰史。
從80年代開始,“定位理論”在全球市場開枝散葉,在中國市場則更是學徒無數,影響深遠,從老一輩實業型企業家,到互聯網時代的馬云、雷軍、周鴻祎,都曾經公開表示受到過定位理論的啟發。
甚至,定位理論在中國的普及度早已超出了企業界,而進入了日常生活的語匯。個人定位、找準定位、自我定位——定位理論也成為指導個人發展的金科玉律。
從美國成功登月時,經過二戰后20多年的休養生息,人類有史以來第一次像兒童置身于糖果店一樣,置身于“過剩經濟”的幸福狀態中。對于要在市場上尋找容身之地的企業和品牌來說,一場爭奪用戶心智的戰爭開始打響。
在人類商業史上,“我是誰”的問題第一次擺在了所有企業的面前。而定位理論則創造性地回答了這個“天問”。
《定位》的作者特勞特認為,只有當這個問題的答案吸引到了屬于你的用戶,同時用你所有的資源去強化這個答案,你的產品才能夠擁有持久的生命力。
特勞特提出企業的增長和發展不應從內部和自身意愿出發,而是應該首先在外部找到一個獨具差異的定位,圍繞該定位配置資源、展開運營,才能取得最大化的經營績效。
定位理論就是要求生產者回答一個問題——“在這個社會上,我的產品存在的獨一無二的根本理由是什么?我的產品能否在用戶心智中占據獨一無二的位置?”
幾乎每個行業中90以上的企業都沒有從用戶的角度出發去配置資源,企業經營得辛辛苦苦,卻發現日子一天比一天難過。中國有全世界最大的市場,有最為豐富的分工,所以定位理論在中國有最大的用武之地。
中國既是全世界最大的市場,同時也是同質化競爭最為激烈,品牌的平均生命周期最短的市場。
正是在這樣殘酷的商業戰場上,本土或是舶來的商業理論如走馬燈一樣輪流風行——藍海戰略、長尾理論、精益創業……但唯有定位理論真正瞄準了商戰的終極戰場,才一直長盛不衰。
運用定位理論公司在各行各業有諸多著名案例,包括加多寶、東阿阿膠、方太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