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梯子,哪能攀高枝。劉備作為主動言和的一方,終究不能毫無表示。
此番荊州之戰,漢軍先后擒獲了三千余名籍貫在孫權地盤的吳兵。劉備知道這些吳兵都有家眷掛念,眼下面對即將到來的曹魏,不能指望他們真心為自己效命,不逃跑甚至叛變已是給足劉備面子了。
與其花糧食養著他們,不如放他們回江東,一來向孫權展現自己的誠意,二來讓他們去消耗孫權的糧食。這一次孫權不僅失去了荊州,也損失了大量的糧草,突然多了三千士卒,也不是毫無壞處。
假使孫權真的和曹丕聯合,這三千士卒回不回去又有啥區別。
不過主動釋放敵方士卒,畢竟還是有風險的,孫權也是疑惑地問鄧芝“劉備當真不怕我興兵來犯?”
“我主圣上愿罷兵言和,已顯誠意!還望大王勿疑!”鄧芝言辭懇切,對著孫權長長作揖,“芝亦相信大王會做出最有利江東之抉擇!”
“朱義封現在何處?”孫權又想起牽掛已久的朱然,莫非他也被劉備一同釋放了嗎。
“朱然被押往江陵后,因兵敗之恥羞愧難當,身患重病,臥榻不起!”鄧芝徐徐說道,“眼下已有良醫調理。待其病愈,我主圣上定會差人送回!”
其實朱然患病是真,但病情則是被鄧芝夸大了不少,畢竟朱然是一員良將,即便劉備要放,也不會是現在。
“果然不會輕易放回義封……”孫權心里也明白,站在劉備的立場,有個人質讓孫權有點顧慮,肯定不是壞事。
孫權沉默片刻后,方才露出了一絲異樣的笑容,說道“鄧尚書方才所言,此行亦是為孤。那依你之見,孤眼下該如何用兵?”
面對這樣一個事關兩家言和的問題,鄧芝沉默片刻后,一咬牙,最終正色道“坐觀成敗,伺機而動!”
孫權先是一愣,隨即撫須大笑道“好好好!好一個坐觀成敗,伺機而動!”
張昭、陸遜等大臣皆是微微點頭,心中對鄧芝稱贊不已。如果鄧芝說出“北攻合肥”等進攻魏軍的路線,那孫權恐怕真的要把鄧芝扔進油鼎了。
別說孫權不相信劉備會暫時放下關羽的仇恨,以及荊州對東吳的價值,光是孫權剛剛在劉備手下吃了敗仗,他也不會蠢到這個時候為劉備火中取栗。
歷史上,鄧芝第二次出使東吳,那時候吳蜀已恢復邦交。孫權在一次宴請中向鄧芝談起,如果消滅魏國,吳蜀分治天下,也是一件快事。但鄧芝卻認為天無二日,國無二主,曹魏亡國之后,吳蜀戰火亦將重燃。孫權對此不怒反笑,連連稱贊鄧芝真誠不虛偽。
站在鄧芝的立場,他自然是要爭取將季漢的利益最大化,但他也不能完全把東吳當傻瓜。
這個鄧芝雖名不見經傳,但作為使者來說,還真合孫權的胃口。
這個時候,孫權方才打開劉備的書信,讀完之后,他卻是沒有親手做書答復。
“鄧尚書且回去告知你主,就說他的用意我已知曉。”孫權意味深長地笑道,“讓他好生與曹魏交戰!”
劉備顯然不會完全信任孫權,但孫權豈會完全放心劉備。倘若自己寫給劉備的書信被轉交到曹丕手里,那恐怕會分擔曹丕的怒火,禍水東引。
就這樣,鄧芝帶著孫權的只言片語,回到江陵向劉備復命。聽完了整個和談的過程后,劉備不由得微微皺眉,低頭沉思起來。
“臣未能勸孫權北上攻魏,乃臣之罪也!”鄧芝這時伏地請罪,他始終因為自己的那句“坐觀成敗,伺機而動”耿耿于懷,認為有負劉備重托。
“伯苗不必如此。”劉備則是淡淡地說道,“孫權此人奸猾非常,更兼已對魏國喪失膽氣,他若真的出兵助朕,朕反倒不能掉以輕心。”
鄧芝這時又起身道“陛下,臣想孫權多半是想按兵不動,任由我軍與魏賊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