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戚帥兵書所言,槍法不要練花槍,要習真正對敵本事,不要學習花槍招式,徒支虛架,只徒人前好看,臨戰卻無絲毫用處。”
二十余人持槍肅立,按閔元啟要求只站成兩排。
紀效新書中陣法也很多,鴛鴦陣,小三材陣,大三才陣。明軍陣列也多,方陣,圓陣,方圓陣,魚鱗陣,還有更繁雜的明尚書石茂華的六陣八卦圖陣。
類似八卦圖陣的多半是紙上談兵,一個龐大的幾千上萬人的軍陣,外圍兩條長線俱為長槍,內里大大小小幾十個方陣,有正有斜,保護中軍的十幾個小型方陣,這些方陣再聚合為一個大型的八卦圓陣……待這般陣法擺好,怕是敵人已經殺進殺出好幾回了。
戰場上千變萬化,擺開排陣絕對是大學問。
地利,時間,風向,雙方軍隊數量,士氣,訓練程度的高低。
精銳之師和名將能在最短時間內根據地形擺開陣列,冷兵器交戰,陣列嚴整為第一,一支軍隊如果在混戰中始終陣列不亂,則必能獲得最終的勝利。
閔元啟這段時間一直在研究陣法,但眼下的人太少,他打算先練槍術,再練刀牌。
至于弓手,雖然弓箭極多,還是只能放棄了。
國初時一個百戶弓手最少四十,帳面上是如此,其實是遠遠不止。
戰亂之時,人為了保命俱要練習武藝,就象現在這樣的末世時,難道閔元啟憑著百戶官職和一番話就能令人敬服,此前不愿操練習武,現在憑一番話就愿意了?
亂世之時,自有亂世的應對之法,如果有人挑頭,或是結寨自保,或是組成團練,又或是如閔元啟這樣,練兵團存,而眾人也都愿依從。
若換了二十年前,天下尚屬太平之時,閔元啟要達到現在的效果,花費十倍以上的力氣也是未必能成功。
大明國初到中期之時,合格的弓手極多,不僅有過半的弓手編制,按照習慣,長槍兵也是要兼為弓手。
臨陣之時,當敵未及槍陣時,挾帶弓矢的長槍兵與弓手一并射箭,力圖在接戰之前,先盡可能的多殺傷敵人。
“軍士各執一器如槍刀之類,然必兼以弓矢焉。”
明初至中,山東長槍兵就以善用弓矢聞名,曾銑在復套的奏議中就明確提出要帶兩千山東長槍兵與火器兵一同使用,長槍手既能立陣防御,保護弓手和銃手,又能使用弓矢,加大遠程打擊的力度,優秀的長槍兵甚為難得,也是軍種中的利器。
至戚繼光時,優秀的弓手就極為少見,能用長槍又能用弓矢的便是更加難得了。
所幸歷史演化至此,新的強勢兵種又出現了。
得益于葡萄牙沉船送來的利器,大明工部和戚繼光本人都仿造出了更先進的火器。當時大明自己用的還是以火門槍為主,打放時震耳欲聾,需挾至肋下使用,鳥銃則是更為先進的火繩槍,打放相對火門槍要容易的多,精度高,威力大,戚繼光在紀效新書里詳細的記錄了鳥銃的打造辦法,在工藝上并不復雜,只需要在選取材料和打造過程中都秉承認真的工匠精神就可以了。
有了大量的鳥銃,明軍在對倭寇的戰事中無往不利,刀牌手掩護長兵器,長槍手掩護火器手,大陣再于兩翼布置騎兵,戚家軍在對倭寇后期的戰事中,往往以極小的損失獲得大勝,主要便是得益于兵種間的配置合理,又有了鳥銃這樣的利器。
戚繼光移鎮北方時,把鳥銃和佛郎機炮還有戰車配套,加上修筑的長城敵臺,構筑了完美的防線,在他鎮守薊鎮期間蒙古人絲毫沒有機會,只能涌入遼東,倒是成就了李成梁的功業,戚繼光終身未得封爵,李成梁憑著斬獲的蒙古人首級獲得了寧遠伯的爵位,成了嘉靖過后幾十年前惟一得到封爵的武將,并且李家憑著幾千家丁和人脈獲得了事實上統治遼東的權力,這都是戚繼光沒有辦法比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