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人說笑著都一起往作坊走,離的近些,就是感覺溫度比旁處要熱的多。
已經交五月,農歷五月已經頗為炎熱了,再過一個月差不多就能收麥子了,然后就是種稻米。
江南地方的話,到七月是收第一季早稻,然后再種一季晚稻,一年兩熟田畝又高產,在嘉靖年間疏浚過太湖和幾條重要江河之后也沒有了水患,日子要比江北地方好過的多。
江北這里,在黃河奪淮入海之前也是好地方,田畝縱橫,境內過了徐州就沒有山地,大片的平原區域水網縱橫,如果不是隔幾年就鬧一次水災,未必也就比江南差多少。
最少漢唐之際的揚州可是重鎮,地盤也比現在大的多,那時候江北的揚州可是天下第一富裕所在,所謂的揚一益二,不光是經濟上的,還有軍事和政治上都相當重要,相形之下,現在的淮揚地方也是要緊,但論財賦之力,確實是比江南差的遠了。
閔元啟等人在河邊沿著夾堤走路,一路上田畝里麥子已經接近成熟,長成了青黃之色。
河溝里的水草蘆葦冒起老高,一片綠意昂然景像。
這個時候,河邊大片的人群此起彼伏的向著閔元啟問好,有不少人鬧騰騰的跪了下去,就把腦袋觸在地上,這是向閔元啟行頓首大禮……
“父老們免禮了。”閔元啟心神一陣暢快,適才想起弘光登基和清軍入關的郁悶心理,此時也是被一掃而空。
不管怎樣,要對的起這一方水土。
這里是閔元啟的根基,是他起家的根本,也是閔家世世代代衛護的地方。
不到萬不得已當然不能輕易放棄,就算將來真的要走,也得替這里打下富足和自保的底子。
閔元啟知道,清軍縱然在一年后南下,但滿洲八旗在一片石之戰和潼關之戰,河南大戰,還有湖廣荊州之戰都折損了不少兵力。
滿洲八旗入關時是七萬人左右,到順治五年前后,成丁猛然就降到了五萬人。
足足少了兩萬丁!
這是什么概念?
死的這么多人當然在和大順軍主力和殘部交戰時死的。
順軍在入京之后的表現確實令人大跌眼鏡。
在朱仙鎮破十四萬明軍主力,雖然當時的明軍主力是二線部隊為主,不能和松錦之戰的明軍一線主力相比,但主力會戰,贏了就是贏了,李自成的老營兵到了崇禎十四年之后也算是真的打出來了。
后來屢破名城大邑,獲資財養兵,順軍主力老營兵也是達到了二十萬人左右的規模。
其中李自成身邊的六萬多人是真正的百戰精銳,擊敗孫傳庭,一路破城北上直到京師,靠的就是這支老營兵的戰力。
再下來就是劉芳亮所領的河南至北直部的兵力,也有五六萬人。
然后是白旺等人在湖廣所領兵力,人數最多,雖是戰兵人數卻是最少。
郝搖旗,袁宗第,李過等人所領兵力也是較為精銳。
從京師到關中,再到湖廣,闖軍面對的是八旗和三順王的主力,雖然屢戰屢敗,李自成不失雄心壯志,多次戰敗還是矢志不移,與清軍多次會戰。
這一點來說張獻忠就差的遠了,剛與豪格部交戰,一箭中了要害,大西軍未經苦戰就脫離戰場,直接逃至云貴發展。
李自成遇害之后,順軍殘部還有十幾萬人,當時南明弘光朝已亡,順軍殘部與南明勢力合作,在湖廣地方與清軍多次交戰,多有斬獲,甚于有好幾次機會復湖廣全境,可以控制長江上游。
都是南明的那些君子們,寧愿相信屁用不頂的官兵將校,也不敢放手用忠貞營的順軍將士,一直待孫可望投降,大西軍獨木難支,忠貞營的將士還在湖南堅持多年,直到康熙年間李來享等人被殺,順軍的余燼才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