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是在地方上能肅清匪患,又言明是周亮工的派遣,對周亮工這個淮揚海防兵備道來說,當然是不折不扣的政績。
由此更進一步,成為鳳陽巡撫,也未必是不可能之事。
對朝廷來說,現在的這局面當然是只能依靠四鎮將領和其兵馬,但不論是弘光帝或是內閣六部的文官大佬們,更信的過的肯定還是夠資格經略地方的文官。
南京等地失陷之后,主持湖廣等地的實權派就是文官何騰蛟,若不是主持,湖廣怕也很快陷落,在其麾下也糾集了大量明軍,但又因為其狹隘無知,一直在排擠順軍余部,使忠貞營和湖廣明軍始終不能合力,怕是南明的局面也會大有改觀。
從熊廷弼到孫承宗,再到洪承疇,孫傳庭,再下一等的朱大典,路振飛,這些優秀的文才武略都出色的大明文官,好象也是氣運使然。
要么死在自己人手里,要么就是死在他人之手,就算僥幸未死的也不能發揮其才能,在南明時期黯然無光。
而掌權的馬士英,史可法,其后的黃道周,何騰蛟之流,比起此前的前輩來,相差的就太遠了。
至于永歷朝的那些文官,簡直叫人記不起姓名,除了折騰搗亂,給李定國扯后腿,制造李定國孫可望等人之間的矛盾,毫無能力也完全沒有大局觀,簡直不足為道。
南明缺人,上層的文官其實不太缺,錢謙益都復起了,那些文名滿天下,袖手著文章的文官,高居廟堂之上爭權奪利還有幾把涮子,令他們到地方為督撫,經略安撫地方以備強敵來犯,這可就是要了他們的命了。
正因如此,周亮工拼命涮聲望就有了底氣本錢。
閔元啟是周亮工扶持,雙方確定了底線和結盟,閔元啟也不會再改換門庭,周亮工有閔元啟和他的兩營兵,腰板便是硬了許多。
再涮上去聲望,總督不敢說,巡撫卻還是有相當大的機會。
第二個目的,則是想令將士多有機會乘船出海,云梯關所原本就鎮守海疆守海口,雖然這里荒蕪多年,但出海渠道尚有,不用也是浪費了。
現在閔元啟是將造船之事逐漸提上日程,大亂將起,清江浦那里有工部的大量的造船工坊,不僅有器具也有不少造船的匠人。
只要局面更亂一些,把這些匠人工具都弄到云梯關這邊來也不是難事。
多鐸攻下南京和杭州后,清江浦這里也納入統治之下,這些東西就便宜了清廷,也是清廷運送江南財賦的重要手段。
其后清廷在清江浦設立了多名總督,負責治理黃河和漕運等事,清江浦的地位逐漸超過了淮安舊府,其后在此設縣立府,原本的淮安府反而降格為州,后又降為縣治了。
閔元啟最早的打算便是造船南下,積累一部份財富,聚攏一部份信的過的部下,駕大船出海,不管是先到福建廣東安身,或是直入臺灣,甚至直接駕船下南洋,都是可以選擇的選項。
若是半年前的閔元啟,能駕一船逃到福建,相機再入南洋就算是最現實的打算了。
這年頭福建海船多的不說,一年百艘以上去南洋是肯定有的,幾次大的排華風潮都是發生在印尼和呂宋,后世的馬來地區還算安穩,那里的華人也相當的多,在其立國之前占到四成左右,其后也相對平穩,產生了很多巨富世家。
閔元啟感覺以自己的才能格局,不敢說在南洋建多大基業,混個巨富傳家還是可以的。
既不用對韃清俯首稱臣,在暗無天日的嚴酷環境下剃了辮子當奴才,也不至于窮困潦倒,貧無所依,能夠做到這種程度,閔元啟也就滿意了。
其后局面一變,閔元啟的想法心思自然也是為之一變。
能做到更好,何不努力一把?
現在派出將士坐漕船出海,目的就是在海上練兵,因為閔元啟遲早要與人在海上爭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