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歷834年6月,磁云星,大風暴區域。
此時全球各地都有部門研究電鏈蟲,且這些研究所研究的電鏈蟲,已經快速加入了和原碎齒獸的生態鏈資源爭戰中。
在那些富饒的液氫層,采用氧化毒物的電鏈蟲和滿嘴液壓滾齒的碎齒獸相互之間五五開。(碎齒獸仗著幾百年進化的細節優勢,讓電鏈蟲還是未能在生態鏈的搶奪中出現壓倒性優勢。)
在此時,掌握電鏈蟲原生設計的均摘星卻依舊逗留在大風暴區域內,似乎無意間掀起了潮流,卻對潮流的后續反應遲鈍了!沒有參與這場全球爭霸中。
其實不然,某人只是在“高筑墻,緩稱王!”
均摘星所在實驗室在這半年內,迎來了六百多位研究學者的合作加入,并且和其他地區的實驗室交換數據,研究的效果和進程非常快。
他之所以停留在大風暴地區,那是因為大風暴地區是整個星球落差環境最大的地區,在這個地區內實驗,能讓電鏈蟲在某些細節上進化成獨一無二的模式。
(人類先祖和其他靈長類出現巨大差別,是在于東非大裂谷,奇特的懸崖地形讓人類徹底直立)
在大風暴區域中央的低壓中心,四面八方的氣流都是以核心赤紅區進行季節性旋轉。
電鏈蟲和風箏海葵的系統有大量持續優化的余地。若是馬馬虎虎的讓自己控制的生產者系統呈馬尾藻那樣糾纏在一起,很顯然,效率遠遠不足。
這種效率問題,在其他富饒穩定的液氫海域或許并不是問題,但電鏈蟲想要在風暴區內從原始的走牧模式變更為種田模式,就必須解決這個問題。
因此在大風暴區域內,風箏海葵的巢穴開始被育種成一種規整的模式。這種規整的風箏海葵母巢,就如同一個個撐開整齊大網的建筑平臺!
每一個平臺的質地都是以鋁為主的合金,看起來是直徑十公里到三十公里的大環,環內是一疊一疊頁面似的結構。而在大環外圍有著扇葉。
這些平臺每天周期性地從密度不同的液氫層中,降落或升起。帶動著周邊數百公里的網絡在收集大氣電荷時,也將液氫層中的有機物過濾干凈。
如果從外太空中看到這一幕,大風暴區域外圈這十幾萬公里的環形區域,就如同生命在呼吸蔚為壯觀。
……
在磁懸浮城市的觀測塔中,均摘星看著腳下井田一樣龐大的濾網。
因為濾網的存在,原本充斥著鐵離子的液氫大氣,現在變得格外清澈,透過那幾百米大小的網孔,可以看到下面有一層濾網,以及更下面一層,直至那難以照射的深淵。如此場面能讓人心生幽暗恐懼。
所以均摘星對著下方俯視了一會兒后,就抬起頭轉向了星空,看著土之星的方向。
而在均摘星的身邊打開了一組組界面,界面上的信息是關乎于這個星球上的考古學。
沒錯,磁云星有考古學。金之星上也有
在磁云星上,當一個物種死去后,所有含碳,含硅的化合物被其他微生物吞噬一遍后,會有幾率殘留一些,鐵,鋁化合物的骨架外殼。這些金屬殘骸緩緩下沉,最終會墜入到金屬氫上層的沉積物中,變成其中的化石。
化石是能夠記錄地質層時期的信息。
磁云星的化石層上清晰的記錄著兩萬兩千年前人類崛起的痕跡,在那個地層,大量不同于這個星球上原生物種的馴化種留下化石。這些痕跡讓今日的人們窺見當時磁云星開采業繁盛。
當然,由于兩萬兩千年前人類崛起的時期非常短暫,主導的物種演化只有短短兩百年的時間,所以那個時代的人類主導的馴化種其實不如當今聯邦搞的物種復雜。這也是少有的幾個已確定當今勝過兩萬兩千年前技術領域的方面畢竟當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