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道周最是剛直不阿,從不跟自己不喜的人交往,咱與之素無交往,他居然來找咱,會是什么事呢?”
盧象升一愣,猜測著,已道“快快有請?!?
說著,又覺不妥,親自迎了出來。
黃道周也不客套,隨之進了屋,即道“聞得象升素有大志,不知肯為國留才否?”
盧象升道“多事之秋,皇上雖已重開恩科,但朝廷仍然人才匱乏,若有人才可留,象升雖九死又何足道哉?”
黃道周點了點頭,道“戶部尚書侯恂、刑部尚書鄭三俊,不知象升認為是否能算得上人才?”
盧象升莊重地道“這兩個乃國之重臣,黃大人緣何有此一說?”
黃道周嘆了氣道“兵部尚書侯恂為閣臣薛國觀、溫體仁所嫉妒,唆使給事中宋之普奏劾侯恂糜餉誤國而削職下獄,刑部尚書鄭三俊認為,工部錢局有盜穴其垣,命按主者罪,三俊亦擬輕典。
薛國觀秉溫體仁之意,以刑部尚書鄭三俊與侯恂皆東林,有師生之誼,徇私枉法而袒護侯恂之罪名上奏皇上,皇上大怒,將鄭三俊罷官。
恰應天府丞徐石麒在京,上疏力救,忤旨切責。帝御經筵,講官黃景昉稱三俊至清,又偕道周各疏救。帝不納,切責三俊欺罔。以無贓私,令出獄候訊。
因這事兒涉及當朝權貴,除此之外,再沒人敢言,不知象升敢救否?”
盧象升道“此乃為國留才之舉,焉有敢與不敢之說,只不知象升說話能否作數?”
黃道周道“天下之事,都有定數,往往盡力為之。象升若是敢為之,只管上疏保奏,成與不成,皆為定數?!?
盧象升聞言,不再說話,徑直去寫了奏疏,快馬上報。
崇禎閱罷奏疏,道“象升乃忠直之人,其言必可信,乃許配贖。”
盧象升聞知,忍不住自語道“皇上何等恩寵,讓象升何以為報?唯有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自語著,見諸將紛紛進了門,記起自己約了他們研究當前形勢,忙招呼他們坐了。
這是盧象升的習慣,只要沒有戰事,每隔一段時間,就要召集諸將共同研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