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中土的禮儀法度是很好的,人無禮儀,莫如禽獸。這個道理我是認同的,不僅我認同,你看這南召城的男男女女,上上下下也都是認同的。但是,這禮法卻也讓人更疏遠、更隔閡,我們好像離真實越來越遠了……”
張獻兒說到這,突然停住了話語,然后有些不好意思的對石開靦腆一笑,道“我平日里總喜歡胡亂琢磨,我說的這些,原也沒什么人愿意聽的?!?
說著略微頓了一下,又道“今日找你本也不是講這些的,我們還是言歸正傳吧!”
石開搖搖頭,心道這可是難得得加深了解的機會,便略微思索了一下,開口道“宇宙萬物,眾生靈都各有其生存之道。今日在這南疆毒瘴之地,能聽聞少主講這自然之道,此乃不勝欣喜之事,還請少主繼續說下去!”
張獻兒聽后,第一次仔細打量了石開一番,其人相貌雖然普通,卻有一種難以言表的脫俗之氣,竟讓人生出親近之感。
這石開來自東晉腹地,若能與中土之人交流一下,相信對自己的觀念形成也是有幫助的。
于是張獻兒便點了點頭,然后輕吐一口氣,整理一下思路后,道“這天地之間自有千萬種道理,有這堆土成山的道理,有那融雪為溪的道理;鳥兒自有飛翔的道理,魚兒也有游泳的道理,這就是自然之道。但是這世間萬物都有各自的道理,也都在按照自己的道理生存。而唯獨人,只有人自出生后,便茫然無措,仿佛上蒼沒有賦予他任何道理一般,只能靠著苦苦的學習來明白自己的道理,石開,你覺得是這樣嗎?”
石開初時并未覺得這張獻兒能有什么驚人之語,待會兒只要自己三句兩句,便能幫其解決困惑的。
可等張獻兒這番話一說完,沒想到張獻兒說的竟然是探究大道的話語,石開稍稍琢磨了一下之后,也不由自主的陷入了沉思之中。
是啊,這世間萬物都按照自己的道理運轉和生存,仿佛道自天成,可為什么只有人需要通過不斷的思索和克服重重的困難,才能漸漸明白人道呢?
當日,自己在華彤殿正是通過頓悟,才明白陰陽共存之道,才在心境上達到了通識之境,雖然僅僅只是種下了通識之苗,但也別大多數修士在心境修為上強了一大塊,可為什么需要頓悟才能明白人道呢?
石開在世俗中有著二十年的寒窗苦讀,讀的便是這經義文章,那經義文章所講的,便是要明白和遵循圣人的教誨。
可是,圣人的教誨人人都在讀,卻有幾人成了圣人呢?
石開思考到此,便開口道“是啊,少主說的對,自然之道,在萬物之中,而人道又在何處呢?在那經義文章,禮教大防之中嗎?我看是不在的。這世間多的是人云亦云的道理,口中皆是圣賢書,又有幾個圣賢人?”
張獻兒聽到石開這離經叛道的大膽之言,先是一愣,但仔細一想,也好像的確如此,這南召城一直都在選拔學子前往內陸學習,可這學成歸來之人,又有哪個成了圣賢呢?
這年輕人的心底從來就不缺反叛的種子,于是,張獻兒重重地點了下頭,然后語氣中帶著幾分壓抑的急迫,反問石開道“難道不該讀圣賢書嗎?讀圣賢書錯了嗎?”
這張獻兒說的雖是問話,可石開卻聽出了幾分,期冀著石開能夠否定權威的意思。
石開心中笑笑,借此機會,也近距離地仔細觀察了張獻兒一番,沒想到這南國明珠竟還擁有一顆求道之心,真是難得?。?
“讀圣賢書,明白圣賢之言,我不敢說有錯,但我覺得首先不應該學的太深,更不應該學的太多,又深又多,就離大道越遠。”石開繼續離經叛道的蠱惑道。
石開的這番話,要是讓東晉的名士聽到,估計直接被打死算是輕的,不要學深,更不要學多,還真是驚世駭俗!
可此番言論在張獻兒聽來,竟覺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