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的時候,最怕和別人打招呼,和別人打招呼和要我的命的感覺差不多。比如,放學回家的時候,走到大門口,從窗戶外面能看到屋里有客人,這時候我就開始忐忑了,我要怎么和客人打招呼。我其實挺喜歡家里來客人的,聽著客人和家里大人們聊天內容,我覺得挺有意思的。可是,剛見面的打招呼和客人要走的時候的禮貌打招呼,實在是使我難受。
有的時候,實在突破不了自己,也就不說話了,這個時候,等客人走后,肯定要挨父親批評的,父親最常說的一句話:“這么大了,連句話都沒有,讓人家笑話”。
路上偶遇同學了,我通常以微笑代替語言的打招呼,讓我開口說個話,內心忐忑尷尬加糾結,太難了。
久而久之,我也認為自己是一個沒有禮貌的人。在我畢業幾年后,才突破自己,讓見面打個招呼成為一種自然的事。但是又會覺得,通過這種打招呼,證明了我是一個有禮貌的人,它隱藏了我的沒有禮貌。我內心深處依然認為我是一個不懂禮貌的人。
我小的時候,手里如果有了幾塊錢,我都會自己放起來,而不是像有的小朋友那樣,有了錢以后馬上去買自己想買的東西。我不舍得為自己花錢。現在,怕別人認為我是一個小氣的人,我總是假裝自己很大方。我依然不舍得為自己置辦更多的衣服,也不花錢打扮自己。可是我像掙脫一個牢籠那樣,想掙脫我這小氣和寒酸的氣息,卻掙脫不掉,別人一眼就能看穿我是這樣的人,而我卻不自知。我已經習慣這樣,區分不出來什么是摳門小氣的事,而我又怕別人認為我是這樣的人,我不想做這樣的人,你看,多么糾結。
在很久以前,小氣也幫助了我。上學的時候我節約花銷,減輕了家里的負擔,讓我得以完成學業。由于上學的花銷,讓父母勞累,小氣減輕了我內心的愧疚感。由于節儉,也經常得到母親的贊賞。以前的摳門小氣,也確實讓我從中得到了不少的好處。但是我現在工作了,在金錢上不那么拮據了,不必非得把自己弄得那么寒酸。
為了證明自己很慷慨善良,對別人的求助,連大腦思考都不思考,就會答應幫忙。唯恐在我思考的那幾秒時間里,人家就認為我想拒絕他們,怕人家認為我不善良。為了證明自己善良,幫著言不由衷的忙。這種行為已經形成了慣性,在我答應完以后,我才深刻的發現我需要幫什么忙,這個時候,我更多的是對自己的無奈,對別人的求助達到了這種程度,該說啥好呢。
為了掩蓋自己認為的自己不好的一面,做著相反的一面的事。人為什么一定要被別人認為慷慨大方?為什么一定要別人認為善良?做自己不好嗎?如果我真的做到接受真實的自己,認可自己,接納自己的不完美,那么一切是否會有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