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道“老西林你說的倒也是實情,范家確是為朝廷出了很多力,立了很多功勞。”
“可是打從順治朝開始,百十年來,范家幾代人籍著皇商的名頭,挾著內務府的威權,對外把持著日本銅斤進口,在內持有長蘆、河東兩處鹽區的鹽引近兩萬道,其他木材、馬匹、人參、貂皮生意還不算。”
“范家早已富可敵國,比之報效朝廷的銀子,獲利十倍也不止。”
“范家子弟有十余人在朝為官,從知府、道員到藩臺、提督,絕少有正途出身,都是朝廷恩賞。”
“范家現今已是上通朝廷,下連市廛,半官半商的豪門巨富之家。朕問你們,朝廷對他范家還有何虧欠?”
賬怕細算,經乾隆這么一掰扯,登時讓在座的人俱都啞口無言。
他接著說道“其他幾家為朝廷出過力的皇商,情形大約也和范家差不了多少,朕就不一一細說了,只有他們沾了朝廷的光,朝廷再不虧欠他們的。”
“既如此,就不能再讓他們把持著那么多的生意,阻礙朝廷的治國大計,來成就他們的私財!”
“朕意已決,所有皇商一體裁撤,自戶部及內務府公文送達之日,封存銀賬貨物,不得再以皇商的名號有新的生意往來,未做完的生意要盡快完結。”
“等候內務府、戶部及都察院來人盤點貨物,核查賬目,該收回的,銀兩交戶部,貨物交內務府,然后遣散人員。”
“有虧空的,限期彌補,不能彌補的,或有貪污納賄、中飽私囊的,一律鎖拿抄家!江南三織造也一體照此辦理,以半年為期,全部清理完畢。”
眾人見皇上已經說得毫無余地,便沒人再敢提出異議。
弘曉道“皇上,軍中所需物資大多都是靠皇商采辦,待皇商裁撤后,這些事宜該如何辦理?”
“這個朕也已經想好了,戶部新設立一個采辦司,以后不只是軍需,朝廷及宮中一切所需,開列出采辦清單,由有司吏員逐級核準后,交戶部采辦司。”
“戶部采辦司會同相關各有司吏員向民間商家發布采辦清單,有資格的商家都可以前來,向吏部交了保金,就可以參與競價,朝廷擇其質優價廉者購之。”
“買賣公平,銀賬明白,一年不知道能省了戶部多少銀兩。”
“如此一來,各省的商家必然競相到京師來開分號,以期通過竟價從戶部得到生意。這樣既繁榮了市面,又能保證朝廷和宮中所需,是不是一舉多得?”
這一番設計,任誰都能看出比之前內務府與皇商把持著采辦的做法好得太多,眾人再無任何辯處。
弘晝笑道“皇上,如此一來,內務府就沒了任何采辦的差事,怕是要閑下來好多人。”
乾隆道“朕倒也為他們想好了去處,若是他們真心想做,就是內務府的人都去了怕也不夠。”
“只是倘若他們仍舊像以前那樣,個個拿出爺的作派,正經事兒一概不懂,只知道賺黑心錢,怕是遲早還得丟了這個飯碗。”
“皇上想了什么去處,需要那么多人?”弘晝好奇的問。
“把皇商裁撤了,不是朝廷什么都放開手了。有些東西,還得掌握在國家的手里。”
“有些是國家專賣的,比如鹽,銅,鐵這些,即使將來有的會準許民間經營,大頭也還要朝廷抓住。”
“有些是禁止民間制造和擁有的,比如火槍,火炮,火藥等武器。”
“還有一些大的工程,耗資巨大,見利又慢的,比如修路,筑堤,水利這些。”
“這就需要國家自已管起來,要設立好多大的作坊,商號這些。有的要歸工部,還有的要歸即將設立的商部。”
“不管歸哪個部,都不再似從前那樣官督商辦,而是實打實的官設官辦,只不過不能委出去很多官吏。其中只有很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