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不動聲色的掃視了眾人一眼,問道“你們的意思呢?劉延清,你前幾日上的折子里好像也說了一件類似的案子吧。”
“因為朕回京后就要議這事情,所以就暫把你的折子留中了。正好今天都在,你把那案件說說吧。”
“遵旨,”劉統勛道“是吉林按察司報到部里的一樁案件,吉林府榆樹縣有一戶村民,男人是朝鮮族,乾隆元年自朝鮮遷到吉林的。”
“后來娶了當地的漢族女子為妻生兒育女,到今年其家長子已滿八歲,照例該剃發了,卻一直未剃。”
“當地甲長多次勸說,均被男童之父以其為朝鮮族,按例免予剃發為由拒絕。甲長怕受牽連,便通過保長將此事層層報到了縣里。”
“縣按察署翻出了乾隆元年遷移朝鮮百姓的相關政令,見其中并未有對朝鮮族與漢族通婚所生男童剃發事宜的明文規定。”
“于是將該男子傳到縣里,以男童之母是漢人為由,勒令其為長子剃發。”
“訪男子不僅拒不服從且態度強硬,咆哮公堂,被按察署判罰了二十板子。”
“被抬回家后,他糾集了百余名朝鮮族百姓,用馬車將其拉到了府里,把府衙大門堵了,一定要討個說法。”
“吉林知府是個謹慎人,與府里按察署商議之下,覺得該男童免予剃發雖然無例可依,但強制剃發卻似乎也于法無據。”
“于是他好言勸回了眾人,然后上報到了省里,省里又報到了部里。”
“以后此類的事情會越來越多,總要有個統一的說法,下面辦起差來才好有個遵循。”
張廷玉道“乾隆元年議這事的時候,我們中有好幾個人都在場,我也還記得清爽。”
“順治二年頒布《剃發令》、《易服令》時李氏朝鮮還是外藩,并未受此令的約束,其后直到乾隆元年,朝鮮人的衣冠服飾也未作任何改變。”
“朝鮮平定后事情千頭萬緒,遷移百姓的期限又很緊迫,當時只想著各族的衣冠服飾保持現狀即可,卻忽略了通婚后所生男童是否剃發的事。”
“如今整整九年過去了,通婚后所生男童可不都到了剃發的年齡?是該有個說法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