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什么時候,同事之間,好朋友之間,上下極之間,甚至親人之間。相互之間相互的批評、提醒都是很有必要的,也是很有益處的。
這有助于人們增長才干,克服不足。
如很多人所說錯誤和挫折教訓了我們,使我們比較的聰明起來,我們的事情就辦得好一些。
一般說來,對于批評者來說,是應該注意批評的方式方法,注意批評的文字或語言,能夠婉轉一些,使被批評方更容易接受。
而對于被批評方呢?則盡可能不要計較批評方的方式方法,批評的用詞或用語,本著有則改之無則加勉的態度敞開胸懷。
這樣,批評肯定會取得好的效果。
而如果批評和被批評的雙方不是這樣,而是正好相反。也就是說,批評者要求被批評者,你不應該計較我的方式方法,而應該有則改之,無則加勉。而被批評者如果一味地要求批評者的方式方法一定要怎么樣?用詞和用語一定要怎么樣?這樣的結果就很難預料了。
現在我們來看張謇和朱銘盤這兩位老兄,在這批評信中的用詞之尖刻,諷刺挖苦的語氣,譴責抨擊的用語。顯然已經遠遠超出批評的范圍。
確切的說是聲討,是列舉羅列罪狀。
這個樣的批評,恐怕這世上,很難有誰能夠接受。是呀!批評是幫助人而不是否定人,應該是善意的。把人說得一無是處,罵得狗血噴頭,能算是善意的批評嗎?
張謇這樣的狀元出身的大才子,能不懂這些嗎?
或許,他根本沒考慮袁世凱能否接受,他只是想發泄一下,因為他太生袁世凱的氣了。想當初,自己在吳長慶面前極力推薦袁世凱代理一營的統領時,袁世凱感激涕零的樣子,差一點跪下叫自己祖宗。這還沒怎么樣呢?不就當個破同知嗎?牛成什么樣?除了溜須巴結李鴻章外,眼睛里還有別人嗎?
所以,我們甚至可以認為,這是一封絕交信。
再來看這被批評一方的袁世凱,勉強把信讀完就怒氣沖天。把信撕得粉碎扔在了地上還不解氣,又跳著腳在上面踩了一陣。
從此和自己這位曾經的恩師,曾經給過他很多支持和幫助的長者,恩斷義絕。
不就是給自己當過幾天老師嗎?給過那點幫助算什么?自己有今天那是靠自己的實力,是靠自己的努力得來的。
看不得別人好呀?有紅眼病呀?不就是嫉妒人嗎?還一個月不出門,還讀什么語、近思錄?我呸!見鬼去吧!
現在袁世凱對張謇和朱銘盤恨得咬牙切齒。
其實,如果袁世凱能冷靜的想一想,也許不至于這樣的暴跳如雷。
張謇的話是特別刺耳,但他不是當過自己的老師嗎?所謂一日為師,終身為父,老爹訓斥兒子話重一點,是不是恨鐵不成鋼呢?
還有,張謇這是寫給袁世凱本人的,不是貼在墻上的大字報,也不是往上寫的檢舉揭發信。
既然是寫給袁世凱個人的,袁世凱看完了也就完了。說一些難聽的話,又能有多少惡意呢?
再說了,良藥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張謇和朱銘盤信里雖然說了許多過頭話,但不能不承認,提出的很對問題是有道理的。不用說有之改之,無之加勉;有些問題,袁世凱是真應該引起注意了。
比如,得志就猖狂,得志就忘乎所以,得志就利令智昏。
事實上,袁世凱這一輩子,吃的最大的虧,恰恰就在這一點上。
最后成了歷史的罪人。
當然,如果袁世凱真能做到張謇和朱銘盤要求那樣,謹遵先賢的教誨。每日三省吾身,每日多反省自己,經常的從自己身上找原因,那袁世凱會有完全不同的人生。
但話說回來,能做到以上,需要怎樣高尚的人品,需要怎樣的個人素質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