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會商,決定由吳大溦和續昌赴朝查辦。
吳大溦和續昌抵達馬山浦后,袁世凱即派人將敘述事變經過的書面報告呈上。后在漢城和二人相見后,又當面為自己辯解。
但他承認自己沒經請示,也主動為自己擅自開釁請罪。吳大溦和續昌沒因此而責備他,肯定了他的做法。但要求他即刻搬出皇宮,以免落人口實。
本來以為平定甲申政變自己是奇功一件,沒想到雖然沒給自己惹出禍端,而最后也不過是沒什么過失而已。
但是,袁世凱不是那種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的人,所以,特別地沮喪。
從皇宮搬出,也使袁世凱很沒有面子。
人就是這樣,被人查辦,查沒查出什么事也會搞得滿城風雨。加之與吳兆有等人反目,袁世凱的處境越來越困難。
但他不從自己身上找原因,而是怨天尤人,整日大呼人心難測;并稱自己是“官運惡極”。一直以來一帆風順的袁世凱,經不起這一系列的挫折,心灰意冷到了極點。
恰在這時,袁世凱的嗣母牛氏,從他給家人的信中得知袁世凱的環境險惡,嚇得舊疾復發。急函袁世凱回家。
袁世凱正巴不得有這樣的機會,就和吳大溦請假回國。
一八八五年一月三十日,用袁世凱自己的話說,終于離開漢城這個事非之地。
他乘超勇艦先趕到旅順,看望了在那里任職的堂叔袁保齡。
兩天后,吳大溦和續昌也到了旅順,袁世凱和他們一起乘船去秦皇島。
駛出不久,遇到浮冰,船無法前行,他們改去山東煙臺。到三月中旬,才輾轉返回直隸總督所在地天津。
想不到袁世凱這一次又因禍得福。吳大溦見到李鴻章后,對袁世凱大加贊揚,稱其為奇才,是人才難得。
李鴻章本來就對袁世凱印象不錯,聽吳大溦如此一說,更加令眼相看,從此也就真正成為袁世凱的靠山。
吳大溦向朝廷匯報時,又把袁世凱大大吹捧了一番,使袁世凱這個從來名不見經傳的人,成了眾人矚目的人物。
袁世凱和李鴻章雖然多次通信,但在天津是他們第一次見面,無論是儀表堂堂還是談吐干練,都給李鴻章留下了極佳的印象。
李鴻章的意思,袁世凱還是返回朝鮮,但袁世凱堅持回家探母,李鴻章也就準了他的假。這樣,袁世凱在離家幾年后,踏上了回故鄉河南項城的路。
一路上,他不知道自己很快會時來運轉,是很消沉的。
腦海里總是浮現著自己那位朝鮮好友,金允植為自己送行的那首《送慰廷歸河南》詩“名高人多嫉,功成眾所忌,此事古今同,處事諒不易;最值危急日,人敢斂手避;黜者懷首鼠,懦夫常惴惴;事定反覓疵,利漸漬;遂將功為過,摧折丈夫志;君今浩然歸,俯仰無所謂;天日照孔昭,賢才豈中棄;相見如不遠,努力勉王事。”
這個世上如果還有理解和賞識自己的人,也就只有這位朝鮮朋友了!袁世凱長嘆了一口氣。
一九八五年三月,日本伊藤博文一行來華,談判解決中日軍隊在朝鮮的沖突和撤軍問題。
清派李鴻章為全權大臣與之談判。
四月,經反復協商,簽訂了《天津條約》。
規定兩國同時從朝鮮撤軍,兩國均不派員教練朝鮮軍隊。今后如發生變故或重大事件,需要派兵去朝鮮要相互照會,事定即撤,不得留駐。
這個條約雖然解決了中日當時的軍事沖突問題,卻為日本出兵朝鮮留下了伏機。
在談判中,日本方堅決要求嚴懲袁世凱,遭到了李鴻章的嚴詞拒絕。
他強調營官奉國王之命帶兵入宮是正常之舉,無任何錯處。
同年夏天,清軍從朝鮮撤回國內。
軍隊的撤回,特別是袁世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