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開,清基本失去了對朝鮮的管控。
閔妃集團中的一部分人,借機投靠俄國,企圖請求俄國保護和訓練軍隊。
李鴻章得知這情況后,認為不能坐視不管。而朝鮮的親日派,對大院君李罡應被軟禁在中國一直惴惴不安,多次提出異議。李鴻章權衡利弊后,決定送大院君李罡應回朝鮮,利用其的影響和力量,牽制閔妃集團。
誰去護送呢?李鴻章想到了袁世凱。
李鴻章先征求袁世凱的堂叔袁保齡的意見。
袁保齡看袁世凱能夠看準時機,及時擺脫朝鮮的困境還是很滿意的。覺得袁世凱到底沒有功名,沒有往上升的敲門磚,所謂先天不足。要想在仕途上有所成就,科舉這一課是非補不可。而現在朝鮮駐軍已撤回,沒袁世凱什么事了,正可以利用這個機會惡補一下,準備參加科舉考試。
因此,沒征求袁世凱意見,就自行做主,在李鴻章面前力辭這個差事。
他說出了自己的想法,同是士大夫,李鴻章很理解袁保齡愛侄之心,也就沒再堅持。
接到堂叔袁保齡讓自己讀書準備參加秋季科考的信,袁世凱想都沒想就扔到一邊。
早已對讀科舉的那些書深惡痛絕,自知自己不管怎么樣努力,也是徒勞,不可能榜上有名。不過是自取其辱,在人前丟人現眼。
忙了幾年,回到家鄉,雖然算不上榮歸故里,光宗耀祖;但也混了個不大不小的官。
走科舉之路?中了舉人又能怎么樣?張謇堂堂的狀元郎,天子門生,科考第一,還不是給吳長慶當個幕僚而已。
什么讀書自有顏如玉?自己沒取得功名,照樣抱得美人歸。特別是三個朝鮮小妾,一個比一個漂亮。
找到過去的狐朋狗友,每天花天酒地,袁世凱在家鄉也忙得不亦樂乎。
七月,朝鮮的形勢越來越失去控制。李鴻章害怕遲則生變,急于送李罡應回國,但苦于找不到合適的人選。想了想去,還是袁世凱最為合適。
正在這時,又收到了高宗李熙的信件。
李熙在信中,明確提出袁世凱是唯一人選。他在信中寫道“自慶軍撤回后,民無所持,物情危懼;唯袁舍人據東三年,熟諳國情,練達時務,為上下所信。去年冬,身試危險,廓清亂氣,扶植藩邦,誕教皇靈,舉國人民方切感佩之心,不圖該員成功不居,飄然辭去。現敝邦事務繁殷,無與咨商,應請再派該員東來,籍以鎮定民心,籌議時務,必大有裨益于艱難之際也。”
看到自己的想法和李熙不謀而合,更加堅定了李鴻章用袁世凱的決心。
在上報朝廷之前,他還是想做通袁保齡的工作。
送大院君李罡應回國,既事關重大,也困難重重。稍有不慎,也可能斷送了李罡應的性命。
為了說服袁保齡,李鴻章講完自己的理由后,也把李熙的信拿給袁保齡看。
關系到國家的大事,袁保齡不能再推托了。
李鴻章于是寫了如下的上奏“袁世凱膽略兼優,能識大體,對朝鮮情形,最為熟悉,新舊兩黨咸相敬重——該國君臣殷殷慰留。昨接朝王來函,亦敦請該員在彼襄助,若令前往,當能處置裕如。(朝鮮)變亂頻仍,朝王外雖感德,內則趨向不專,有擇強自庇之意(袁世凱)足智多謀,與朝鮮外署廷臣,素能聯絡,遇事冀可挽回匡正”“因其任重道遠,前功本應優予獎擢,令其出使屬邦,尤須隆重其位,使之稍有威風,籍資坐鎮。”
保舉和推薦一個人,總要說一些贊揚之詞,甚至可能說一些過頭話。
但是,從這份奏章中,我們還是能夠看到,李鴻章對袁世凱的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