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大辦新式教育,袁世凱早在一九零二年,就組建管理教育的行政領導機構——學校司,督辦直隸全省的教育。
下設專門教育,普通教育,編譯三處。
學校司設立研究所,研究學校編制,教學方法等。
為了籌集辦學資金,在直隸財經很困難的條件下,袁世凱想法設法撥出公款。
同時發動地方和個人出資辦學,他本人捐款二萬元,表率群僚士紳。
在培養師資方面,袁世凱一方面多方招攬通曉西學的教師;設立師范學堂,解決師資困難;選派學生赴日本學習師范,歸國后充實師資隊伍。
到一九零六年,直隸已經辦起了北洋大學堂、高等學堂、北洋醫學堂、高等工業學堂、高等農業學堂,憂級師范學堂、女師范學堂各一所,初等農工業學堂及工藝總局附設藝徒學堂二十一所,初級師范學堂及傳習所八十九所,中學堂二十七所,小學堂四千三百四十四所,女學堂四十所,吏胥學堂十八所。
注冊入學人數八萬六千多人,連同武備和巡警等學堂,入學人數,在十萬之上。
直隸的教育,不但在當時,走在全國前列。在以后的很長時間里,也在全國占據優勢地位,這和袁世凱當直隸總督打下的基礎是分不開的。
人們常說,為官一任,造福一方。公平的說,無論是做山東巡撫,還是直隸總督,袁世凱應該是做到了。如果把袁世凱在直隸總督任上所做,和戊戌變法中維新人士提出來的主張相比較,在很多方面可以說是走得更遠了。
這一方面得益于慈禧逃難中,在各方壓力下不得不實行的新政。
現在,我們應當認識一下庚子國難中的慈禧新政。
清末新政,稱晚清改革,是清朝末年自上而下的一場經濟和政治體制改革運動。
1900年庚子事變爆發,八國聯軍入侵北京,慈禧太后下令和談,接受八國聯軍提出的承辦禍首之要求,幾乎把朝廷內部的頑固守舊派一網打盡。
自1901年開始,在慈禧太后的主持下,清平靜地進行改革,實施了1898年戊戌變法提出的大部分改革方案,成為中國現代化運動的重要組成部分。
1901年1月29日,慈禧太后用光緒皇帝的名義頒布上諭,命督撫以上大臣就朝章國政、吏治民生、學校科舉、軍制財政等問題詳細議奏。
4月21日,又下令成立了以慶親王奕劻為首的“督辦政務處”,作為籌劃推行“新政”的專門機構,任李鴻章、榮祿、昆岡、王文韶、鹿傳霖為督辦政務大臣,劉坤一、張之洞(后又增加袁世凱)為參予政務大臣,總攬一切“新政”事宜。
從1901年到1905年,清連續頒布了一系列“新政”上諭,主要內容有
第一、籌餉練兵。編練“新軍”是清“新政”的主要內容之一。清對此投入了巨大財力,花費了很大力氣。
1901年8月29日,清下諭全國停止武科科舉考試;9月11日命令各省仿北洋、兩江籌建武備學堂;9月12日下諭全國各省裁汰舊軍,編練“常備軍”。
編練“新軍”的工作在全國鋪開。
我們前面提到了,為了在全國推行編練“新軍”計劃,清于1903年12月4日設立練兵處,任慶親王奕劻總理練兵事務,袁世凱為會辦練兵大臣,鐵良襄同辦理。清還令各省設立督練公所,為各省領導編練“新軍”的機構。
1904年9月,練兵處、兵部奏準在全國編練“新軍”36鎮,頒布了《陸軍學堂辦法》。1906年11月7日,清改兵部為陸軍部,將練兵處并入其中,鐵良為尚書,統一指揮全國“新軍”。1907年8月,陸軍部制定了全國編練“新軍”36鎮的龐大計劃,擬于2—5年內,除近畿4鎮、四川3鎮外,其他各省各編練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