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三日,湖北軍政府在閱馬場舉行了一次登臺拜將典禮。黎元洪委任專程趕來指揮作戰的同盟會二號人物黃興,為作戰總司令;民軍大受鼓舞。
黃興隨即把司令部設在漢陽,將陸軍擴充為八協,組織布防備戰。
這個時候,傳來上海和貴州的民軍取得了勝利,成立了軍的喜訊。
漢口的失陷沒有影響湖北軍民高漲的革命熱情。
上海的起義簡直是一場商人的革命。
辛亥革命前,上海一些商人已投身革命,著名的有沈縵云、葉惠鈞、王一亭、朱葆三、虞洽卿、李征五等。除朱葆三外均是同盟會員。他們為革命黨人秘密活動場所,資助活動經費。虞洽卿還為起義軍代辦軍械,李征五還組建了一支光復軍。
一九一一年十月三十一日,革命黨人陳其美和紳商代表李平書、王一亭、沈縵云、葉惠鈞等在白克路今鳳陽路貞吉里李平書的家中召開會議,決定于十一月三日發動上海光復起義。“當時確定南市以江南制造局和蘇浙太兵備道衙門為目標,閘北以上海巡警總局設在閘北共和路為目標”。
十一月三日下午二時,上海起義部隊集聚南市九畝地,舉行誓師大會。
隨后,兵分兩路,一路由陳其美率敢死隊攻打江南制造局。另一路由李顯謨率領商團攻占上海道,縣衙門。
商團攻防有序馮少山率領滬西商團占領南城、西城;尹村夫、馮潤生率領的商余、清真、洋布、韞懷(珠玉業)、伶業等商團占領東城、北城;劉舜卿率領書業商團占領硫磺局(火藥廠)。到下午四時,各城樓均懸掛大白旗,城門均有商團把守。到晚上八時,整個上海縣城均為商團所占,社會秩序穩定。
十一月六日,滬軍都督府成立,陳其美被推為滬軍都督。
陳其美,字英士,號無為,浙江湖州吳興人,中國近代民主革命家、同盟會元老。在辛亥革命時期與黃興同為孫中山的左右股肱。
蔡元培稱其可與歷代俠士齊名列傳,并盛贊陳其美為“民國第一豪俠”。
一九零六年陳其美赴日本留學,入東京警監學校,同年加入中國同盟會。
期間與蔣介石、黃郛結為金蘭兄弟。
一九零八年奉孫中山派遣回國,往來于浙滬京津各地聯絡革命黨人。
一九零九年創辦《中國公報》、《民聲叢報》,宣傳革命。
一九一零年與宋教仁、譚人鳳等人組織中國同盟會中部總會,以推動長江流域的革命活動。
貴州的勝利則和一個人的名字密不可分,就是民主革命斗士張百麟。
一九零七年,張百麟組織了一個名叫自治學社的政治團體,參加的人大多數是愛國的知識分子。他們舉起“救亡”的旗幟,要求革新圖強。自治學社實際上是貴州同盟會分會。
而后,貴陽陸軍小學、公立中學、優級師范選科等學校中的一些進步青年,在同盟會革命宣傳的影響下,成立了一個名叫“歷史研究會”的政治團體。吸收新軍士兵和哥老會會員參加,并與上海、武漢的同盟會組織取得了聯系。
張百麟的自治學社聯絡新軍,主要借助了“歷史研究會”的力量。
在武昌起義和云南獨立的鼓舞下,自治學社首領張百麟加緊聯絡貴陽當地的會黨和新軍,伺機起義,奪取政權。
自治學社一方面緊鑼密鼓的準備武裝起義;另一方面與憲政預備會和解,企圖“不流血的革命”,實現貴州光復。
十一月二日,張百麟、楊昌銘、任可澄等冒死勸說貴州巡撫沈瑜慶投誠。沈不僅拒絕他們的請求,反而,計劃在十一月四日,召開由各界人士參加的“自保會”,誘騙張百麟等人參加,將自治學社的骨干一網打盡。
十一月三日夜,陸軍小學首先發難,共推陸軍小學總辦楊藎誠為指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