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去應試時。為了闖過了報名關,他搬出“春秋戰國時代,就有童子汪漪執干戈以衛社稷”的例子,說服了負責報名的軍官同意他報名。
考試時他寫文賦詩,表明自己投筆從戎之志。
其詩云“開卷喜讀戰國策,濡筆愛草從軍賦。安得一戰定三韓,投筆從戎爭先赴。”文章講述了書香門第出身的他,投筆從戎為報國。他的試卷頗受張之洞賞識,命人油印后散發各營,以鼓士氣。
他被錄取在工兵營當兵。
吳祿貞入伍后,刻苦操練,鉆研《西法類編》等兵書,成為士兵中的拔尖人材;一年后被張之洞指名選派入湖北武備學堂學習。
這是一所培養下級軍官的學校,收年滿十八的有培養前途者入學,年方十七的祿貞是破格入學的。
他在那里學習成績名列前茅,自幼學過的格制學,此時發揮了作用,使他接受“西學”較他人容易。
一次,他甚至走上講臺去糾正日本教官證錯了的幾何題,他毫不客氣地在教官演算的題旁打了個大“x”,口說“你證得不對!”自己從從容容地證出了此題。
日本教官被他的“膽大妄為”弄得目瞪口呆,又發作不得。
這件事當時使全校為之轟動,被人們盛贊為大長了中國人的志氣。其實,這不過是被欺辱,被人看不起的民族阿q精神的一種自我安慰。
老師就不能證錯一道幾何題嗎?一道幾何題老師做錯了,學生能做對,也沒什么可奇怪的。老師還是老師,學生也還是學生。
國人講求尊師重教,外國老師就不應當尊重嗎?所有的外國人都欺負中國人嗎?即使在那個年代真心幫助一個懦弱民族之人也大有人在;說不定這位日本老師就是其中一個。
因為長期的受欺辱,被人看不起,有時會形成一種逆反心理,形成一種類似于義和團的那種盲目排外情緒。
從這件事上,吳祿貞所表現的是不是這種情緒呢?或許,這就是歷史的局限性。像吳祿貞這樣的先進分子,這樣優秀的人,也是很難逃脫的。
還有,從這件事上。也反映出吳祿貞過于張揚,過分自信的性格弱點。在某種意義上說,正是這個弱點,最后要了他的命。
一八九八年冬,祿貞被派去日本學習軍事,先入成城學校,后入士官學校騎兵科。
他目睹了明治維新后蓬勃發展的日本,更感到清廷的腐敗和自己國家的落后。在日本,他有機會接觸到反映歐美各種新思想的書籍,他的思想也有了很大的變化。
從此便醉心于自由平等天賦人權的學說,認識到要救中國,不僅僅是建立軍事武力就能挽救的。非得徹底地改革政治,推翻清廷這個腐敗的政權才行。
他于是與傅慈祥、沈翔云等人,發起組織了第一個留日學生團體“勵志會”。該會以“聯絡感情,策勵志節”為宗旨。目的是聯絡同志,討論革命如何進行。
他此時的革命思想,還是處于一種自發的狀態。
此時僑居日本橫濱的孫中山先生,在日成立興中會,并注意從留學生中吸收成員。
吳祿貞經人介紹認識了孫中山先生,他對孫先生學識之豐富,非常佩服對孫思想見解之成熟,也十分傾心。
交往之中,對孫先生的革命理論,有了深入的認識,毅然加入了興中會。從此,他成了一名民主革命的自覺的戰士。
這就是孫中山先生在祭文中所說的“昔在東海,談笑相逢。”
他們的革命友誼,從此開始。
一九九零年夏,中國北方義和團反帝斗爭進入了高潮,革命黨人決定趁此大好時機,在南方發動起義。吳祿貞認為“夏口兵沖要地”,建議以武漢為發難基地,以便控制南北要沖,然后出師北伐。
孫中山先生贊同此建議,命吳祿貞、傅慈祥主持長江流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