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起義,又派人回國聯(lián)絡會黨他自己則將主持珠江方面的起義。
吳、傅二人受命后非常高興,著手準備,但苦于沒有經(jīng)費。
此時,畢永年告訴孫中山先生“唐才常已從康有為處得到了兩萬元款子,計劃起兵,款為新加坡華僑所捐,還將繼續(xù)有。”
通過商談,雙方同意聯(lián)合起義。孫中山先生還親自出席了梁啟超為唐才常、吳祿貞等人舉行的餞行宴會。
畢永年(1869—1902),湖南長沙人,清拔貢。少讀王船山遺書,萌反清之志,與譚嗣同、唐才常交善,參與維新變政,暗中結交會黨。一八九八年八月赴京,康有為欲委其領兵圍頤和園殺西太后。政變后剪辮、焚貞照,以示脫離滿清統(tǒng)治。赴日本,謁見孫中山,與保皇派絕交,加入興中會。
吳祿貞與唐才常一同秘密潛回國內。
唐才常在上海張園召開會議,將原“正氣會”改名“自立會”,“勤王軍”改為“自立軍”。他對保皇黨稱“勤王”,對歸國留學生說“保國保種”。唐才常為譚嗣同的密友,他熱心舉義有很大為友報仇的成分。
唐才常(1867—1900),字伯平,號佛塵,漢族,湖南瀏陽人,清末維新派領袖,中國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活動家。貢生,與譚嗣同時稱長沙時務學堂教習中的“瀏陽二杰”,戊戌政變后,去日本、南洋集資,回滬后創(chuàng)“自立會”,旋于漢口謀發(fā)動自立軍起義,事泄被捕就義。著有《唐才常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