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總體上說,辛亥革命爆發后,各國采取的態度是觀望,隨后則是根據自己的在華利益采取不同程度和方式的干涉。
作為一個在華英國人,莫理循首先表現了對辛亥革命歡迎的態度,他迅速向世界報道了中國的事態,說明中國本身有能力建立自己的新國家。
他通過支持袁世凱的一系列報道和活動來證明他的這一信念。由于他的認識在不斷深入,其報道也呈現出階段性的差異。
最終由于他對袁世凱的支持,向全世界表明袁世凱是中國唯一的希望,為列強支持袁世凱提供了可靠的依據。
喬治?厄內斯特?莫理循,澳大利亞出生的蘇格蘭人,1887年畢業于愛丁堡大學醫科。一八九七年,莫理循被英國《泰晤士報》賞識并聘為駐中國記者,就此開始他長達二十余年的中國生涯。
一九二零年五月,一個英國人在倫敦病逝了,他曾在中國生活了數十年之久,曾任《泰晤士報》駐華首席記者,中華民國總統政治顧問,并獲得袁世凱頒發的嘉禾勛章。
作為記者,他身歷或親見從戊戌變法,辛丑簽約,清末新政,日俄戰爭,帝、后之喪,直至辛亥革命的全部歷史變遷。
作為中華民國**政治顧問,他參與了鞏固袁世凱統治的進程,幫助中國**對抗日本“二十一條”政治訛詐,推動中國參加歐洲大戰,但反對袁世凱稱帝。
在他病重之際,依然還為巴黎和會的中國代表團修改文件。他視中國為自己的第二故鄉,一生中拍攝了數千張珍貴的照片,為那段時光的中國歷史留下了珍貴的影像記錄,他就是喬治?厄內斯特?莫理循。
這是個真心實意幫助中國和中國人民的人,我們應當記住他。
當然,列強的態度,最主要的還是他們各自的在華利益所驅使。正如駐上海的英,日、德、美、法、俄六國領事在同文照會中所說:“中國戰爭繼續下去,將使外國人的物質利益與安全遭受重大危險。”
“南北議和”在第二次會議后陷入了僵局,南方所堅持的以“共和”為基點成了過不去的坎。
唐紹儀心里比誰都急,他和南方代表一樣都渴望共和,渴望國家免于戰亂。
他知道自己代表的不是清廷,而是袁世凱,他更知道袁世凱的難處。
一個清廷的內閣總理大臣怎么能贊成共和呢?更何況還占據著軍事上的優勢。
怎么才能破解者個難題?
唐紹儀經過一番苦死苦想終于想到了一個辦法。就是召開由各省派代表參加的國民議會來決定國體。
唐紹儀很高興,他覺得,國民議會肯定會支持共和。這樣,袁世凱也就有了民意的臺階。
唐紹儀首先發電請示袁世凱。
從各方面傳來的信息看,袁世凱已經知道大總統的寶座肯定不會旁落了。
因為國體受阻,袁世凱也很焦急。他雖然每天言必稱“世受國恩,忠君報國”,別人信不信他不知道,但他自己肯定是不信的。
但是,讓他自己說出背叛朝廷的話,也真說不出口。
欺負一個孤兒寡母,太讓人看不下去了。如果由國民議會來決定,這就不是他袁世凱的事了,他覺得唐紹儀的這個主意真的很不錯。
袁世凱找自己的高參徐世昌商量,徐世昌也認為唐紹儀的這個主意好。但是,有一個問題無法解決,雖然現在袁世凱大權在握,但在表面上,同意還是不同意召開國民議會來決定國體,不是他袁世凱個人或內閣可以決定,必須要通過清廷。
于是,他和徐世昌商定,把這個皮球踢給隆裕太后,讓她開御前會議來討論決定。
為了減少阻力,袁世凱專門去拜會了奕劻,把目前的嚴峻形勢說給了他。實際上是教會他在會議上如何發言,引導大家。
次日,袁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