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一二年一月十五日,在萬事俱備的情況下,鄭毓秀突然接到同盟會駐北京支部的緊急命令,放棄刺殺袁世凱的行動。因為最新的情況表明,真正阻礙南北議和的是以良弼、鐵良為首的皇族貴戚,而不是袁世凱。鄭毓秀連夜行動,根據(jù)平時的線索,通知了八位戰(zhàn)友,但未接到通知的戰(zhàn)友還是按計劃實施了刺殺袁世凱的行動,鄭毓秀無奈之下也只好趕去現(xiàn)場。
一九一二年一月十六日,袁世凱在從紫禁城的東華門出來,前往他的新辦公地點外務(wù)部新衙門。當(dāng)他的馬隊快要行進到東華門外大街和王府井大街路口處時,從路北邊的三順茶點跑出三個人,分別向他擲出三枚煉乳罐大小的**。因袁世凱的馬車跑得快,第一枚和第二枚**扔晚了,落在馬車后。炸傷了袁的衛(wèi)隊和馬匹,有二十多人受傷,其中他的侍衛(wèi)管代袁金標送醫(yī)不治身亡;第三枚**沒有炸。
**之所以扔的不準,還有一個原因是路邊有個木質(zhì)崗?fù)踝×舜虤⒄叩囊暰€。三名刺殺者扔完**后又跑回茶店,警察當(dāng)即逮捕了十個人:張先培、黃之萌、楊禹昌、陶鴻源、薛榮、李懷蓮、許同華、傅思訓(xùn)、黃永清、蕭聲。
從張先培、黃之萌、楊禹昌三人身上均搜出武器,當(dāng)日便被行刑。鄭毓秀憑借自己的才智,巧妙躲過了追捕。后來去找一些當(dāng)記者的外國友人,以他們的名義將被逮捕的其余七名戰(zhàn)友保釋出獄。
張先培(1890—1912),字心裁,貴州省麻江縣人,中國近代民主革命家,同盟會成員,出身官宦家庭,北京陸軍貴胄學(xué)堂畢業(yè)。后在軍諮府測地局任職,1911年,加入京津同盟會暗殺部。
黃之萌(1888—1912),廣東開平人,中國近代民主革命家,同盟會成員,北京陸軍測繪學(xué)堂畢業(yè)。1911年,加入京津同盟會暗殺部。
楊禹昌(1885—1912),四川資中人,中國近代民主革命家,同盟會成員。一九一零年,楊禹昌以優(yōu)異成績考入北京陸軍測繪學(xué)堂。是年農(nóng)歷十月,他離鄉(xiāng)北上,在武昌偶遇黃之萌和張先培,三人志同道合,遂結(jié)為莫逆之交同上北京。1911年,加入京津同盟會暗殺部。
大難不死,袁世凱嚇得也不輕,正打怵見那孤兒寡母,借機危險和舊疾復(fù)發(fā)而稱病不出。派出趙秉鈞和胡惟德等人和清廷打交道,自己則躲到了幕后。
被刺事件很血腥、很恐怖,對各方振動極大,也在某些方面幫了袁世凱。先前,為了嚇唬皇族宗親,讓他們盡早就范,袁世凱曾讓人在京城到處散布,京城到處都是革命黨。這下子得到了驗證,大家不能不信了。
還有就是,一些皇族親貴見袁世凱剿滅亂黨不積極,造輿論說袁世凱已與亂黨勾搭成奸、沆瀣一氣,現(xiàn)在謠言不攻自破。
讓一個王朝退出歷史談何容易。
十七日,隆裕太后召集宗室王公開御前會議,討論是否實行共和。會上奕劻和貝子溥倫主張自行退位,頒布共和。溥偉和載澤等人則極力反對,雙方爭論不休。
隆裕太后只是抱著宣統(tǒng)小皇帝嗚嗚大哭,會議無結(jié)果而散。同樣的會議十八日接著開,同樣是沒有結(jié)果。
當(dāng)晚,良弼、溥偉、鐵良等人糾集了幾十個人到慶王府,攻擊和圍攻奕劻。主要也想做奕劻的工作,因為奕劻在皇族宗親中影響力較大。
但是,不管這些人怎么樣的威脅和恐嚇,奕劻就是主張不變。
他堅持說:“你們這些毛孩子懂什么,胡喊瞎叫有用嗎?大清就亡在你們這些不知天高地厚的,不明事理的人手里。整天排斥漢人,光靠我們滿人能管好這么大個國家嗎?國家都走到這一步了,我不知道維護祖宗的基業(yè)嗎?大.清退位對我和我這一家有什么好處。你覺得你們這是為我們這個家族好,其實你們這是害我們大家。你們說袁世凱這不好。那不對,我也不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