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現在能幫我們的,還就是袁世凱。非得讓大家和你們一塊去死嗎?你們省省吧,聽一句老人言吧!”
奕劻這一番入情入理的話,沒能打動這些個極端和狂熱分子。這些人趁勢發起組織了宗社黨,并大肆展開活動。
良弼,滿洲鑲黃旗人,清末大臣、宗社黨首領,清太祖努爾哈赤幼弟貝勒巴雅喇八世孫。祖上原系宗室,順治年間七世祖鞏阿岱(貝子拜音圖之弟)依附睿親王多爾袞。故
被削爵、幽禁、黜宗室,直到嘉慶四年始命復宗籍,賜紅帶子。
早年喪父,與母親杭阿坦氏相依為命,從小接受正統的忠孝倫尚教育,侍母極孝。
作為皇室后輩,良弼沒有八旗子弟的腐朽氣質,更沒有逗鳥遛狗的愛好。他曾留學日本,入士官學校步兵科。畢業回國后,入練兵處,旋充陸軍部軍學司監督副使、司長。禁衛軍成立,任第一協統領兼鑲白旗都統。
良弼剛正傲骨,素有大志,以知兵而為清末旗員翹楚。不但是旗人中“嶄新的軍事人才,而且才情卓越”,參與了清末一系列振武圖強的軍事活動,“改軍制,練新軍,立軍學,良弼皆主其謀”。尤注意延攬軍事人才,舉凡吳祿貞、哈漢章、沈尚謙、盧靜遠、章遞駿、陳其采、馮耿光、蔣百里等無不延納,與鐵良等被稱為清季干將。
宣統三年(1911年)十月,武昌起義爆發后,良弼既反對起用袁世凱,又反對革命,冀圖“以立憲彌革命,圖救大局”。
一月十九日,宗社黨發布宣言,主張罷黜袁世凱,組建“戰時皇族內閣”,由鐵良任總司令,組織忠于清室的軍隊與革命軍決戰。
此時,良弼的禁衛軍協都統一職雖已被馮國璋接替,但在禁衛軍中仍廣有人脈,鐵良更是久歷行伍,在軍中的影響大約僅次于袁世凱,因此宗社黨聲勢不小。
奕劻所以這樣的堅持,有人說是收了袁世凱三百萬兩銀子,在為袁世凱出死力。
憑袁世凱的辦事風格,給奕劻送重禮是很正常的,但送這么多恐怕不值得。
無論奕劻的活動能力有多大,但因其貪腐,在皇族宗親中威信并不是很高,能量也很有限。袁世凱用銀子的地方很多,不見得花到奕劻身上這么多。
奕劻或許是在幫袁世凱,但他可能更是識大體。
袁世凱很著急,他怕有變,怕夜長夢多。這一天,他的好朋友英國公使朱爾典來訪。
朱爾典(Joh
Newell Jo
da
, 1852―1925),英國外交家,生于愛爾蘭,為農家子弟。就讀于北愛爾蘭首府貝爾法斯特的皇后學院,擁有文學碩士學位 。
清光緒二年(1876)來華,先在北京領事館任見習翻譯員,曾于各口岸學習領事業務,對中國官場相當了解。
一八八八年升為北京公使館館員,一八九一年成為中文書記長。一八九六年出任漢城總領事,一八九八年升為駐華代理公使,一九零一年成為辦理公使,一九零六年成為駐華特命全權公使。
一九二零年退休之后,曾出席華盛頓會議。一九二五年去世,享年七十三歲。
袁世凱與朱爾典是故交,他們的交往可以追溯到甲午戰爭前袁世凱在朝鮮任職期間。光緒帝和慈禧太后先后去世,因位高權重而備受猜忌的袁世凱被貶謫出京,袁一度心灰意冷。據說朱爾典還曾去信勸他振作,養身待時。民國風云人物演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