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紹儀看自己已無法和袁世凱共事,于十七日請假五天,辦理辭職。袁世凱正求之不得。
他在袁克定給他的信中批道:“少川請病假赴津,將辭職。名望太壞祇好許之。”
先是準唐紹儀假,指定陸徵祥代理國務總理。
明知唐紹儀決不會回心轉意,偏偏派梁士詒和段祺瑞去天津,做挽留勸說。
梁士詒不知袁世凱是何心思,竭力勸說唐紹儀。一再說袁世凱常講他和少川關系如何特別,私交甚厚,唐紹儀的離開對他打擊很大,從唐紹儀走后就寢食不安。
唐紹儀雖然去意已定,但還是想盡量留一分情誼,話也盡量說得婉轉,“我與項城交誼,君所深知。但觀察今日國家大勢,統一中國,非項城莫辦;而欲治理中國,非項城與同盟會合作不可。然三月以來,審機度事,恐將來終于事與愿違,故不如及早為計也。國家大事,我又何能以私交徇公義哉!”
袁世凱在唐紹儀的辭呈上批道:“該總理在共和宣布之前,南北奔馳,為民國效勞甚至。及就任總.理,經營擘畫,錯節盤根,困苦艱難,非可言喻民國草創,正賴長才,豈容聽其退休,失茲臂助!特以情詞懇摯,出于至誠,不得不諒其苦衷,遂厥初服。應即準如所請,免國.務.總.理本官,任為高級政治顧問。仍望趁此寛閑,勉自調護,以養疴之余睱,備政治咨詢,將來倚重正多,當有以副.國.民之望。”
有身邊人透露,袁世凱自己寫完這些后,很得意,臉上露出古怪的笑。那表情,和他寫批示所含之意,風馬牛不相及。
六月二十日下午,同盟會代表張耀曾、李肇甫、熊成章、劉彥面見袁世凱,告之同盟會會員國務員于昨晚議定全體辭職。張耀曾提出,再要組閣,最好組織政黨內閣或超然內閣,如采用混合內閣,同盟會會員不會加入。
袁世凱當即表示反對:“非聯合數黨及無黨之人共得組織,則斷不能成一美滿內閣。……余之主意,在于得人,但問其才與不才,無論其黨與不黨。”并鄭重地說:“余奉告諸君,當放大眼光,從中國全局著眼,從世界大勢著眼,斷不可沾沾于一黨之關系,亦不能硬以和平時代政黨更代消長之成例,適用于危急存亡之中國。
“總須大家破除成見,協力同心,共同建設。為國務員者,以熱心任事為主,須有自信力,萬不可輕聽局外之褒貶,以為進退;為議員為國民者,當體當局者之苦衷,力與維持,不宜以黨派之意見,拘束而牽制之,使其無發展之余地。”
搞垮了首屆內閣,袁世凱的輿論很不好,很多人說他這是在搞封建專制。有人更有眼光,看得也更深遠,呼吁警惕袁世凱黃袍加身恢復帝制。對袁世凱心懷疑惑的人,是越來越多了。
為了打消人們的疑慮,袁世凱六月二十四給黎元洪和各省都督發電:“世凱束發受書,即慕上古官天下之風,以為歷代治道之隆污,罔不系乎公私之兩念。泊乎中歲,略識外情,目睹法、美共和之良規,謂為深合天下為公之古訓。客歲武昌起義,各省影從,遂使二千余年專制之舊邦,一躍而為共和體制。世凱以垂朽之年,躬茲盛會,私愿從此退休田里,共享升平,乃荷國民委托之殷,膺茲重任。當共和宣布之日,即經通告天下,謂當永遠不使君主政體再現于中國。
“就職之初,又復經瀝忱宣誓,皇天厚土,實聞此言。乃近日以來,各省無識之徒捏造訛言,搖感觀聽,或以法蘭西拿破侖第一之故事妄相猜懼。……維當此艱難締造之秋,豈容有彼此猜嫌之隱?
|“用是重為宣布:凡我國民,茍以救國為前提,則當能見其大,萬不宜輕聽悠悠之口,徒為擾亂之階。若乃不逞之徒意存破壞,借端煽惑,不顧大局,則世凱亦唯有從國民之公意,與天下共棄之!事關大局,不敢不披瀝素志,解釋猜嫌。知我罪我,付諸公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