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多的吸收了會黨領袖,而這些人往往是一些為社會所不齒的渣滓流氓(如應桂馨之流),這些人實際上毫無革命信念,一旦當權,必然危害地方,搞得民不聊生。
很多官場中人,都知道當家不易,管事很難,把事管好更難。相反,一些革命黨人,一朝大權在手,便忘乎所以。以為有權真好,有權不用過期作廢而亂搞一氣;更有甚者因手中有權而很快腐化墮落。
很多人抱怨,新生但混亂的民國還不如腐朽然穩定的大清,而袁世凱的北京政.府當時又拿這些人沒有辦法。
所謂“寧做太平犬,不做亂世人”,社會的動蕩反使得人們期待一個強有力的領袖和中央政.府出現。由此,袁世凱正好成了全國人民所期盼的安定力量和太平象征。市井平民并不會主動接受什么革命大義,他們當時最希望的是袁世凱能夠撥亂反正,盡快恢復秩序,繼續過太平的日子。因此,“二次革命”得不到民眾的響應,也就不足為奇了。
民國初期民主潮流的發展,也在一定程度上掩蓋了實際存在的兩個營壘的對峙。武昌起義后至二次革命前是中華民國的一個特殊時期。這期間,革命黨人擁有相當的軍政實力和革命聲勢,他們努力追求“自由”、“平等”、“民主”、“文明”等目標,使中國朝著實現共和的道路向前邁步。
袁世凱從表面上也不能不支持民主,一時間,民主的氣氛較為濃厚。幾百個社團、幾十個黨派群起紛立,如雨后春筍般地出現在中國的大地。
做為革命黨的主要代表的同盟會,于一九一二年三月宣布為公開政黨,八月改組為國民黨。立憲派控制的組織有統一黨、共和黨、民主黨。社會黨和工黨亦被允許注冊和開展活動。
甚至像陳翼龍那些主張社會主義、攻擊袁世凱政.府的真誠的社會黨人,也可公開表達自己的主張。
據統計,至二次革命前,全國報紙總數近五百種,銷售數量達四千二百萬份。其中新創辦的報紙,北京約有五十余種,居最多,上海次之,有四十多種,天津、廣州分別為三十五、三十種。不僅擁袁的報刊,而且制袁、反袁的報刊也都可以公開出版發行,各種社.會.主.義、共.產.主.義以及馬.克.思的學說,亦允許見諸報端或公開演講宣傳。國民黨背后資助的報紙,如上海《民權報》等“無日不罵項城”,當時也未遭到封閉捕殺之禍。
興辦企業是這一特殊時期出現的另一熱潮。它與民主思潮有關且并發前進。
這一時期,應當說袁政.府在抓經濟上也是可圈可點的,制定了一系列有利于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的法令、政策;大力提倡發展實業。
人們建設祖國的熱情被大大激發出來,這一切都推動了民族工業的發展。
各種實業團體紛紛成立,如中華民國實業協會、中華民國工業建設會、中華實業團、中華民國鐵道協會等,數量達七十余個,幾乎遍及各省區。
新的民辦廠礦企業猛增。一九一二至一九一四年間全國共設三千九百三十七家,平均每年設廠一三一二家,將近達到一九零四—至一九一一年間每年設廠數的兩倍。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民主氣氛的濃厚,文化教育事業也勃興起來。大中小學數量明顯增長,民國元年的學生總數超過宣統元年(1909年)的一倍,其中女學生的增加尤快。
政治上的民主氣氛,經濟上的發展勢頭,文化教育事業的興盛,這些當然與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專制統治,所產生的巨大影響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但同時民主潮流的發展又似乎為人們提供了一幅革命后的“太平盛世”的圖景。
在這樣的情勢下發動“二次革命”,顯然是不合時宜的,也很難不違民意。
歷史總是充滿了諷刺,辛亥革命后,真正統一的中華民國也就是在“二次革命”后、袁世凱統治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