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成為國人永遠的痛的哀的美敦書最后部分全文如下:
“帝國政.府因鑒于中國政.府如此之態度,雖深惜幾再無繼續協商之余地,然終眷眷于維持遠東和平之局面,務冀圓滿結束此交涉,以避時局之糾紛。于忍無可忍之中,更酌量鄰邦政.府之情意,將帝國政.府前次提出之修正案中之第五號各項,除關于福建省互換公文一事業經兩國政.府代表協定外,其他五項可承認與此次交涉脫離,日后另行協商。
“因此中國政.府亦應諒帝國政.府之誼,將其他各項,即第一號、第二號、第三號、第四號之各項,及至第五項關于福建省公文互換文件,照四月廿六日提出之修正案所記載者,不加以任何之更改,速行應諾。
“帝國政.府茲再重行勸告,期望中國政.府至五月九日午后六時為止,為滿足之答復,如到期不受到滿足之答復,則帝國政.府將執認為必要之手段,合并聲明……”
這份“最后通牒”,**味極濃,戰事一觸即發。
中國外交部接到日本最后通牒后,立即報告了袁大總統。
袁世凱于下午五時召集各政界領.袖人物會議,除陸軍總長段祺瑞外,其余均主張和平解決。
所謂和平解決,當然就是接受日方的條件。
此前,袁世凱曾不安地問段祺瑞:“若我國與日本人作戰,能堅持多久?”
段祺瑞回答:“恐怕只能支持一個星期”。此時,段祺瑞還并不知道“二十一條”的事。
在會議上,袁世凱將日本的“二十一條”公布后,詢問與會的大家,到底該怎么回應日本?段祺瑞聽后,拍案大怒。
他流著淚說:“謂有圖破壞中國之安全者,必以死力拒之。中國雖弱然國民將群體殉國!”
作為國家的陸軍總長,段祺瑞不能接受不戰而降,這是北洋軍人的恥辱,是作為中國人的奇恥大辱。
雖然段祺瑞知道與日本作戰,損失肯定驚人,但他還是對袁世凱說:“總統,國家養兵多年,未有一次外戰,請總統下令,祺瑞愿率北洋陸軍與日寇決一死戰,與日偕亡也不能如此喪權辱國??!”
據說,聽完段祺瑞的話,袁世凱同樣兩眼含淚。其他參會人員也都面面相視,心情沉重。
袁世凱深知此事關系重大,一改往日一言九鼎的行事風格。
他于八月日上午十點在春藕齋,下午一時又在純一齋連續召集會議,副總統黎元洪、國務卿徐世昌、左右丞、參謀總長、各部總長、各院院長、參政院議長、參政、外交次長等皆出席。反復聽取大家意見,他自己則始終沒表明態度。
當日中午,英國駐華公使朱典爾匆匆忙忙地趕到外交部找陸徵祥,請他轉告袁世凱:“中國已面臨到生死存亡的嚴重關頭。我到中國四十年,和袁大總統有卅年的交情,今天不能不趕來說幾句真摯的話。
“日本這次的最后通牒,只能回答是或否,沒有討價還價的余地?,F在歐洲各國正在忙于歐戰,無暇東顧,中國除接受日本條件外,另無自全之道,請貴總長把我這意見轉達于袁大總統?!?
同一天,美國駐華公使芮恩施也勸告袁**:“應該避免和日本正式沖突。”
這時,歐張正打得勝負難分。中國雖然和協約國走得很近,但畢竟沒正式加入協約國。再者說,誰會為了一個任人都可欺負的中國,而得罪軍事強大的日本?
英、美站在協約國的立場上,從各自的利益出發,當日本的說客,實在是沒什么可奇怪的。甚至可以說,日本所以這樣的有持無恐。就是摸透了英、美等國的心理。
很多人說:這時的袁世凱正坐著當皇帝的夢,他像所有中國的獨裁統治者一樣,總是把“攘內”當做最大要務。他要全力對付的是國民黨和所有反袁勢力,哪有心思抵抗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