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條”的簽訂,后果是極其嚴(yán)重的。袁世凱和他的幕僚們,對其雖然已經(jīng)有所認(rèn)識,但對后果的估計仍是遠(yuǎn)不夠的。
滿清政.府為什么被視作無能政.府?很重要的一點就是簽訂了那些如同“馬關(guān)”、“辛丑”等喪權(quán)辱國的條約。你民國取代了清廷,喪權(quán)辱國的條約照簽訂不誤,人們怎么能不對這個民國,對袁世凱和袁政.府失望呢?
事實上,“二十一條”的簽訂不但使袁世凱和袁政.府的威望大減,而且為后來的歷史埋下禍根。幾年后的一九一九年爆發(fā)的,震驚中外的“五四運動,其導(dǎo).火.索也正是這個“二十一條”。
簽訂了“二十一條”,日本的那些狂熱的民粹主義和軍國主義者自以為得志,自以為占到了大便宜,其實正是他們坑害了日本和日本人民。往遠(yuǎn)了說, “二十一條”的簽訂,使日本在國際上聲名狼藉,引發(fā)這些人的野心進(jìn)一步膨脹,發(fā)動侵略戰(zhàn)爭,最終的結(jié)果是使日本的國家和人民遭受深重的苦難。而就是在當(dāng)時,也讓日本在中國的僑民的日子很不好過。
“二十一條”的簽訂后不久,袁世凱曾對其秘書曾叔度言道:“購地、租地,我叫他一寸地都買不到手。雜居,我叫他一走出附屬地,即遇危險。至于警察、顧問用日本人,用雖用他,月間給他幾個錢便了,顧不顧,問不問,權(quán)卻在我。我看用行政手段,可以破壞條約,用法律手段破壞不了。又其他各條,我都有破壞之法”。
此舉效果如何,曾任袁秘書的曾叔度在憶及此事時引日人言:“我等被囚禁于附屬地界內(nèi),一步不敢出附屬地”。“我等名為顧問,其實絕無人顧,絕無人問。”
“二十一條”的簽訂,加之日本對中國的侵略戰(zhàn)爭,對兩個民族感情造成的傷痕,可以說至今還不能痊愈,這難道不是這些軍國主義者給他們的后代造的孽嗎?
如果說日本是憑實力,迫使袁**簽訂了“二十一條”,而袁世凱能取得全國的政權(quán),爬上大總統(tǒng)的寶座,不同樣是憑借實力嗎?
要是論個人的威信和魅力、論人品,這個大總統(tǒng)能輪上他當(dāng)嗎?不說別的,就他在戊戌維新中出賣光緒帝那件事,什么時候被提起,都會被臭出幾里地。
毫無疑問,是北洋軍把袁世凱抬上大總統(tǒng)的寶座。
北洋系的基礎(chǔ),建立在小站練兵時期,袁世凱手下的這些得力干將也大多來源于小站練兵。談到袁世凱的北洋軍干將,首先當(dāng)屬“北洋三杰”。
這時,“北洋三杰”的情況是:馮國璋外調(diào)南京,主持長江一帶的軍事;段祺瑞在中央統(tǒng)理全國軍事;王士珍已退隱正定。
談到“北洋三杰”,排在首位的當(dāng)然是段祺瑞。
而此時段祺瑞正以陸軍總長身份,不但對北洋軍系獨攬大權(quán),即對于全國軍事亦有統(tǒng)籌之權(quán)。北洋軍的新生力量,多數(shù)是由他所培養(yǎng)和提拔,這一塊越來越成為袁世凱的心病。
段祺瑞與袁世凱的其他將領(lǐng)不同,最大的不同是這個人有自己獨立的思想,有自己的原則。不像段芝貴等人,什么都聽袁世凱的,總是看袁世凱的臉色行事。
論能力,袁世凱的手下無人可與段祺瑞相比。要是真有需要,把他派過去也真的頂用。但能力強(qiáng),有獨立思想的人也有他們的局限,就是不那么聽話。比如這段祺瑞,有時候就沒有段芝貴好用。
最讓袁世凱受不了的是,段祺瑞似乎對共和情有獨鐘,三句話不過就能冒出一句:“維護(hù)共和”。更可氣的是這話袁世凱聽著刺耳,卻又找不出毛病。
不光是袁世凱對段祺瑞有諸多不滿,段祺瑞那邊,對袁世凱也大不如前了。
北洋系里相傳有這么一段故事:
袁稱帝以前,小站舊人早已恢復(fù)了跪拜禮,唯獨段祺瑞不肯。已經(jīng)是民國了還要曲膝,他旗幟鮮明地表示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