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所謂洪憲六君子中,名氣最大的當屬嚴復。
嚴復(1854年1月8日—1921年10月27日),原名宗光,字又陵,后改名復,字幾道,福建侯官縣人。近代極具影響力的啟蒙思想家,著名的翻譯家、教育家,新法家代表人物,也是中國近代史上向西方國家尋找真理的“先進的中國人”之一。
先后畢業于福建船政學堂和英國皇家海軍學院,曾擔任過京師大學堂譯局總辦、上海復旦公學校長、安慶高等師范學堂校長,清朝學部名辭館總編輯。
他所提出的“信、達、雅”的翻譯標準,對后世的翻譯工作產生了深遠影響。
光緒二年嚴復以福建船政學堂第一名學生被派到英國學海軍,回國后任北洋水師學堂教習。他雖然是學海軍,但他名馳中外的,是翻譯西洋名著。
他曾參加過唐才常主持的張園“國會”,被推為副會長,容閎為會長。清**曾命令拿辦參加會議的人,嚴復乃避難上海租界,致力于譯書事業。
先后譯成《天演論》、《名學》、《群學肄言》、《群己權界論》、《原富》、《法意》、《社會通詮》、《名學淺說》、《中國教育芻議》諸書。以古文介紹西方學說,嚴是中國第一人。
他和同鄉人辜鴻銘、林紓齊名,為文壇三雄,不過嚴復是致力于把西洋學說介紹到中國來;辜鴻銘則是把中國學術思想翻譯成外文,輸送到國外去;林紓則是以古文通俗為終身工作。三人均有成就,各有一條工作之路。
辜鴻銘曾在德國和法國留學,回國后為張之洞幕友,專研中國典籍,有英文作品《春秋大義》。他的思想為復古派,反對共和,不求功名,不過卻瞧不起同鄉遺老陳寶琛和鄭孝胥。他的記憶力特別強,精通各國文字。
袁世凱任北洋大臣時,曾經延攬嚴復,他很瞧不起袁,所以堅決拒絕。
他曾說: “袁世凱是什么東西?夠得上延攬我。”
待到宣統繼位。攝政王載灃迫袁離開軍機大臣位子時,他卻頗同情袁,不勝惋惜地說:“看來看去,袁還算是一個國家的柱石,置之閑散,未免可惜!”
這是個真性情人,當袁世凱倒霉時,別人對袁世凱都是避之不及,他卻敢站出來為袁世凱說話。他也是袁世凱坐火車回原籍,去車站送行的兩個人中的一個;而另一個就是楊度。
民國成立后嚴復任京師大學堂的監督。
當全國一致擁護共和時,他認為當時是有共和之名而無共和之實。
組織籌安會,楊度主動去找嚴復,開門見山地說:“幼老,您是反對共和制度的,近來德皇威廉第二也說共和制度不宜行之于中國,您對此有何高見?”
嚴冷冷地說:“我沒有高見,國事不同兒戲,豈可一改再改!”
楊說:“中國非統一不可,欲統一則非有一雄豪君主統御,我們想發起組織一個研究國體的團體,請幼老為發起人如何?”
嚴復冷冷地答: “你們何必研究?稱帝稱王自為之可也。”
楊見話不投機趕快改變口氣說:“幼老您錯了,政治主張不本學理而行則不順,學者不以其所學獻之國家則不忠,您是才望俱隆重的高士,豈可高臥不出,如天下蒼生何?”
這句話卻打中了嚴的心坎,于是說:“好吧!你們去發起,我可以列個名。”
第二天,籌安會發起籌組的消息在報上刊布,嚴復的大名赫然在發起人內。
李燮和(1873年—1927年),字柱中,號鐵仙,生于湖南省安化縣藍田鎮。
李為光復會元老。一九零零年,李燮和到長沙求學,得識黃興、劉揆一等人,自此走上革命道路。李燮和首先加入了黃興為首的華興會,并約集同志者創建了一個“黃漢會”,作為華興會的外圍組織。“黃漢會”意即反對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