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恢復黃帝和漢族的榮耀。
李燮和參與了華興會的一系列反清活動,曾與譚人鳳等策劃在湖南寶慶(今邵陽)一帶組織起義,參加過萍醴起義,失敗后逃亡到日本。
辛亥革命后,黎元洪委他為長江下游招討使,他到上海策動警察響應起義,在吳淞掛了一個“光復軍總司令”名義。
刺殺宋教仁案發生后,他由湖南到了北京,以調和南北自任,實際上是因為窮得沒有飯吃,想借此找機會。恰巧碰上了楊度,即被楊所收羅。
民國四年八月上旬,袁世凱的美國顧問古德諾要回國時,袁授意他寫了一篇《共和與君主論》,并命法制局參事林步隨譯成中文,送交《亞細亞報》發表,正式拉開了恢復帝制的序幕。
緊接著,楊度的籌安會登臺表演了。
八月十四日,楊度、孫毓筠、嚴復、劉師培,李燮和、胡瑛六人聯名通電全國,發表籌組籌安會宣言,全文如下:
“我國辛亥革命時,中國人民激于情感。但除種族之障礙,未計政治之進行,倉卒之中,制定共和國體,于國情之適否?不及三思,一議既倡,莫敢非難;深識之士雖明知隱患方長,而不得不委曲附從,以免一時危亡之禍。
“故自清室遜位,民國創始絕續之際,以至臨時**、正式**遞嬗之交,國家所歷之危險,人民所感之痛苦,舉國上下皆能言之,長此不圖,禍將無已。
“近者南美、中美二洲共和各國如巴西、阿根廷、秘魯、智利等莫不始于黨爭,終成戰禍,葡萄牙近改共和,亦釀大亂。其最擾攘者莫如墨西哥,自麥亞士遜位之后,干戈迄無寧歲,各黨黨魁擁兵互競,勝則據土,敗則焚城,劫掠屠戮,無所不至,卒至五總統并立,陪國家于無**之慘象。
“我國亦東方新造之共和國家,以彼例我,豈非前車之鑒乎?美國者世界共和之先達也!美人之大政治學者古德諾博士即言,‘世界國體,君主實較民主為優,而中國則尤不能不用君主國體?!肆x非獨古博士言之也,各國明達之士論者已多,而古博士以共和國民而論共和政治之得失,自為深切明著,乃亦謂中美情殊,不可強為移植。
“彼外人之軫念吾國者且不惜大聲疾呼,以為吾民忠告,而吾國人士乃反委心任運,不思為根本解決之謀,甚或明知國勢之危,而以一身毀譽利害所關,瞻顧徘徊,憚于發議,將愛國之謂何?國民義務之謂何?
“我等身為中國人民,中國之存亡,即為身家之生死,豈忍茍安默視,坐待其亡!用特糾集同志組成此會,以籌一國之治安,對于國勢之前途及共和之利害,各攄所見,以盡切磋之義,并以貢獻于國民。國中遠識之士,鑒其愚誠,惠然肯來,共相商榷,中國幸甚!”
宣言中所謂的“國中深識之士”,就是影射了袁世凱,以“明知隱患方長,而不得不委曲附從”,為袁世凱的忽而贊成共和,忽而改行帝制的反復無常而辯護。把美國大政治學者古德諾抬出來,舉了那么多拙劣的例子,竭力證明君主較民主為優,中國不能不施行君主政體;
最后硬性地作出結論,明確地提出君主制較民主制為優。
八月二十三日,籌安會在石駙馬大街正式成立,推楊度為理事長,孫毓筠為副理事長,嚴復、李燮和、胡瑛、劉師培為理事。
楊度如此熱衷于君主制,肯定有趨炎附勢的動機在作祟,但不能否認,那個時候,他在思想上就是這樣地認識。他是學者,基本的良知還是有的。楊度的一生,極富戲劇性,這個曾經的搞復辟倒退的吹鼓手,最后竟加入了共.產.黨,成為了一名社.會.主.義者。
籌安會給會員的通知說:“本會宗旨,原以研究君主、民主國體二者以何適于中國,專以學理之是非與事實之利害為討論之范圍,此外各事,概不涉及。”
籌安會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