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地處華夏中部的江漢平原,萬里長江的中游,長江和它的最大支流漢水在這里交匯,九省通衢,地理位置重要。
這里是楚文化的發祥地,春秋戰國以來便成為軍事和商業的重鎮,明清時成為楚中第一繁盛處,為“天下四聚之一”。
位于武漢北部的黃陂鎮,是長江在武漢的起步之地。黃陂歷史悠久,建制于北周大象元年(579年),史上曾二為國都,六為州府。有千年古郡、木蘭故里的美譽。而黃陂北部的山區,素稱北鄉。這里丘陵疊翠,沖田如織,點點村落掩映。
被中山先生譽為民國第一偉人——黎元洪,其祖籍就是這里的一個叫黎家河的小村落。為了表示對他的尊敬,避免直呼其名,延續古人用籍貫代替名字的傳統,大家又都稱他為黎黃陂。
根據《黎氏族譜》記載,黎氏祖先是唐代由開封先后遷至安徽、江西,后又移居湖北。黎氏家族的兩兄弟開始是住在江西的豫章(今南昌)碎瓦墩,兄名黎旭,弟名黎旦。
弟黎旦有五子,其中老大黎舜臣和老三黎舜元,跟隨伯父遷徙至湖北。
如《陂邑黎家河始祖總世系圖》所說:“舜臣公由江西豫章碎瓦墩遷居湖被,先遷黃陂小西門外大板橋,不數載又遷縣東鄉,由東鄉復遷縣北一百八十里,地名黎家河居焉。”
樹成材后總要分株叉,黎舜臣就是黎元洪這一脈的先祖。其家族在黃陂繁衍了十三代,長達三百余年。
黎舜臣自明洪武年間遷入黃陂黎家河后,經幾代人的辛勤耕耘,努力經營。家族漸漸的根深葉茂,族人廣布在大別山余脈的五老山和木蘭山一代的村落。也有人遷徙到附近的州縣定居。到了清朝初年,黎家已經發展成一名門望族。可謂土地房產廣布,“甲富各鄉”,遵循儒家的治家之道,書禮為本,耕讀為業,家業輝煌,為當地士紳所看重。
是天將大任于斯人,就一定會“勞其筋骨,苦其心志”嗎?是不是這樣,很難確定,反正到黎元洪父親的這一輩,家道已經中落到了,靠有限的田產無法維持全家人的生活了。
黎元洪的祖父黎國榮有二個兒子,黎元洪的父親黎朝陽是家中長子。
黎朝陽畢竟出身于非尋常人家,有文化,有見識,和一般村民還是有很大不同的。為了維持一家人的生活,看到家境好一點的莊戶人家,都希望自家的孩子能識文斷字這樣的需求,他就辦起了一所私塾,教農戶家的孩子認字讀書。
當地習慣于把莊戶人家的孩子稱為黑泥把管,把教這些人讀書的老師叫做冬烘先生。黎元洪的父親黎朝陽就成了教“黒泥把管”認字的“冬烘先生”。收入很微薄,但一家人終究能勉強度日了。
但是,就是這樣艱難的日子,維持的時間也并不長。
在黎元洪出生前的十三年,洪秀全發起了天平天國的起義。從廣西金田起兵,一路北上,克永安、襲桂林、圍長沙、破岳州,一直打到了武昌城。
太平軍與清軍在中部重鎮進行了長達六百二十二天的拉鋸戰。太平軍三次攻進武昌,又三次被趕出來。毗鄰武昌的黃陂,也不能幸免而成了清軍與太平軍交戰的戰場。
戰爭最終的受害者總是當地的百姓,戰火造成了黃陂,房屋毀壞、糧食被搶、難民遍野、田地荒蕪。那些被稱作“黑泥把管”的小學生,一個個地為生活所迫而離去,沒有了這些“衣食父母”,黎朝陽的私塾辦不下去了。
生活總得繼續,頑強的不與生活妥協的黎朝陽在努力的尋找出路。
這一天,黎朝陽從族人手上得到了一篇曾國藩寫的《討粵匪檄》的文章,聽說曾國藩的湘軍正在招兵,當兵有軍餉,又可以帶出一張吃飯的嘴,黎朝陽于是棄筆從戍。
戰場上人是要憑真本事的,黎朝陽從軍后,由于有文化,作戰勇敢,很快得到提升。一級一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