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元洪的這位遠方姑姑家日子要好一些,黎元洪主要任務是給這家人放牛,不掙工錢,不白吃飯就行了。
放牛是最為簡單的勞作,很多窮人家的孩子,都有過這樣的經歷。一幫年齡差不多孩子,在草地上跑,在山坡上叫。
一回到黃陂老家,黎元洪活波機智的天性似乎被激活。一改討飯是的呆板和和傻氣。不久,他就成了這群放牛娃的領袖,被大家奉為“人物頭”。
人改變環境,人也是環境的產物。
黎元洪從他父親那里聽過很多故事,他記憶力極好,聽過一遍,就差不多能復述下來。他也是個編故事的天才,有時候講著講著,想不起了,他自己會接著編,把故事圓全完。聽黎元洪講故事,是一起放牛的孩子們每天最盼望的事。
這一天,大家又圍著黎元洪,請求他講故事。一個人故事再多,總有講完的時候。黎元洪想了一下,實在想不起新故事了,就想講個講過了的,敷衍過去。
沒想到這些孩子,每次聽黎元洪將故事都聽得特別用心,故事主要情節大體也都記得。黎元洪剛講了開頭,馬上有人提出抗議,這故事講過了,怕大家不信,還說一下故事的梗概。
一連換了幾個,都有人檢舉揭發。萬般無奈,黎元洪想起了自己討飯時,那次到別人家地里偷蘿卜,不但沒受到指責和處罰,還得到了幫助。
于是,他便講起來了。只是,故事里的人物,不是他和姐姐了,而是變成另外的人,變成了更不幸,更值得同情的姐弟。那個可敬的莊稼人,也變得更加高大、生動。
故事的情節,他一邊講一邊做著渲染和加工。因為是自己親身經歷的,講起來就更加生動,更加引人入勝。孩子們聽完后,無不為故事中的兩個孩子的不幸和好心的農人所感動。
很多年后,黎元洪曾經給他自己的孩子講過這個故事,只是,故事里的人物又變回了自己和姐姐。可見,黎元洪是個極重感情又知恩圖報之人,受滴水之恩,他都會念念不忘。
黎元洪好像天生不是個放牛的料,他有時把牛栓在樹上,自己跑到一邊去玩,牛根本吃不好。有時又把牛撒開了不管,有好幾次牛自己跑遠了,費了好大的勁,才把牛找到。由于黎元洪在放牛上的表現,實在是差勁,沒到這一年的年底,他就被姑父送回了家。
據記載,后來的一九三三年,國民政.府在這里建立禮山縣時,當時湖北的第五區行政督察專員程汝懷,曾建議把縣城設在緊靠田家河的新城,因為“故總統黎宋卿先生微時曾放牧于此。”
一八七七年,十四歲的黎元洪又得上了重病。在天津北塘練兵的父親聞迅后,連忙趕回來探望。黎朝陽這時已經升為了“把總”,俸銀也有所增加。
漢陽距北塘千里之遙,分居兩地實在是不便,兒子的病稍有好轉后,黎朝陽決定舉家北遷。
動身前,黎朝陽給黎元洪訂了門親事。女方也是當地人,名叫吳敬君,剛滿八歲。家境貧寒,和黎元洪家也算是門當戶對。
黎朝陽覺得兩地離得這樣遠,很難相見,找女方家長商量,希望此次能把吳敬君一起帶走。得到對方雙親同意后,于是吳敬君加入了北遷的隊伍,成了黎元洪家庭的一員。
從漢陽到北塘的這一次長途拔涉,是黎元洪第一次出這樣遠的門,他在以后的日子里,把這次出行稱為改變命運之旅。
農耕經濟,人們講求守家待地,除了遇到大災荒,家鄉活不下去了,不得不外出逃荒外,大家總是故土難離的。
農歷大年初七,被視為人日子。每到這一天,很多地方的人都給孩子吃面條,講求的是把孩子的腿捆上,圖個免于背井離鄉的吉利。人們這樣的思想情懷,反應了農耕社會,把人們牢牢束縛在土地上的內在要求。于是,山總是那座山,水也總是那個水,面朝黃土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