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十一月十五日收到上海召開會議的電文后,立即予以駁回:“即認湖北為中央政.府,則代表會議應之政.府所在地召開”。
武昌畢竟是“起義首功,同盟牛耳”,在上海召開的各省都督府聯合會以,隨后做出決定:“認鄂軍為中華民國中.央政.府,即以武昌都督府執行中.央政務,統籌局,劃一軍令。其中央政.府組織,請貴軍政.府制定。”
于是,湖北的譚人風等十四位革命黨人,聯名向上海發出電報,邀請在上海的各省代表,“諸君速來鄂組織一切”。
與此同時,湖北軍政.府派出居正、陶風集等人趕至上海,爭取各省代表轉赴武昌參加會議。
居正(1876—1951年),原名之駿,字覺生,號梅川,別號梅川居士,湖北省廣濟縣(今武穴市)人。
少年時代,聰穎好學,有文采,為時人稱頌。一九零零年中秀才。一九零五年就讀日本法政大學預備部,加入中國同盟會。一九零七年在東京參與組織共進會,并親手制訂章程。同年秋入日本大學本科習法律。
是民國時期“廣濟五杰”之一,著名民主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法學家。辛亥革命武昌起義先期的組織者之一,辛亥革命元勛。曾任南京臨時政.府內政部次長,南京國民政.府司法院院長。
著有《辛亥親歷記》《為什么要重建中國法系》《辛亥禮記》等書。
陶風集(1880~1928),字遇剛,號常疇,南漳陶家灣人。幼聰穎,一九零一年就讀于襄陽鹿門中學,因寫詩抨擊清廷簽訂《辛丑和約》,遭學校除名通緝。次年東渡日本留學。一九零五年加入同盟會。
次年回國,聯絡幫會反清,策劃奪取南漳武鎮商團槍支,事泄后再渡日本,進明治大學習政法。一九一一年歸國、參加廣州起義。失敗后回湖北,參與武昌起義。后任憲法起草委員會委員、湖北軍政.府顧問官和內務司司長。參與起草《中華民國鄂州約法》。曾于整修內務司衙門的大門時發現窖藏白銀十八萬兩,部撥給整修沔陽沙河堤工程。
一九一四年底,受黎元洪電邀,任職北京政.府。離京后任湖南長沙厘金局長。一九二零年轉任陜西財政廳長。馮玉祥任陜西督軍后委任其為高等顧問。
一九二七年,任國民革命軍第二集團軍總司令部參議。同年秋任襄陽張家灣厘金局長。
一九二八年任老河口厘金局長。因征稅得罪于該地太商號及商團,是年秋因病住院,商號買通醫生將其毒殺。
遺著有《望山文集》十一卷。
經過一番協商,十一月二十四日,上海方面電告湖北軍政.府,赴鄂代表即日啟行,又通告各省,報告代表赴鄂組織臨時政.府事宜。
二十五日,上海方面又議決,每省各留一名代表在滬,“聯絡聲氣”。
這樣一來,在上海的各省代表一分為二,多數赴鄂,少數留滬。此次上海與湖北關于各省代表會議地點之爭,有聯絡不通暢的客觀原因,也暗含組織臨時政.府主導權之爭,只是最后,湖北以首義的“地利”占得了上風。
十一月底,十一個省共二十三名代表先后抵達武漢。這些代表是,江蘇:雷奮、陳陶怡、馬君武。浙江:湯爾和、陳時夏、黃群、陳毅。福建:潘祖彝。山東:謝洪燾、雷光宇。安徽:王竹懷、趙斌、許冠堯。湖南:譚人鳳、鄒代藩。廣西:張其鍠。四川:周代本。直隸:谷鐘秀。河南:黃可權。湖北:時象晉、胡瑛、王正廷、孫發緒。其中直隸、河南尚未易幟,其代表是由咨議局派出。
這時還沒有停戰協議,武昌城還在北洋軍架在龜山上大炮的炮口之下。安起見,會議地點選在了漢口英租界順昌洋行。
會議于十二月三十日正式開會,推舉年齡最大的白須老人譚人鳳為議長。首先聽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