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日時在長沙起義。事泄,黃興逃亡日本。
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黃興在日本結識孫中山,大力支持孫籌組革命組織同盟會,成為會中僅次于孫的領袖,隨后即將主要精力放在發展革命分子、組織武裝起義。曾先后參與或指揮了萍瀏醴、欽州、防城起義,鎮南關,欽州、廉州、上思,云南河口、廣州黃花崗等民主革命起義。
黃興出生于清同治十三年甲戌(公元1874年)九月十六日,折算公歷則為十月二十五日,比孫中山小八歲,比宋教仁和蔡鍔大八歲。
說來也是一種巧合,他的一生好像都與十月有關。生于10月,歿于10月,成功于十月(10月10日武昌起義),得病也是十月。他死時才四十三歲,屬英年早逝,實是國家損一棟梁之才。
黃興病逝后,十一月一日孫中山致函海外各支部,通告黃興逝世。
文曰:“啟者:黃克強先生自創同盟會以來,與文共事奔走,艱難迄于今日,凡我同志諒均知悉。前月國慶日,突患胃中血管破裂之癥,吐血數盂,暈絕經時,即延德國醫生克禮氏診治,據云,尚可無礙。嗣后胸膈仍覺飽悶,至上月下旬,更發現肝部腫大之征候。三十日下午五時,忽又吐血不止,勢極危急,由醫注射,暫且止血。三十一日早二時,突再吐血,醫再注射,旋即脈停氣絕不可復救。嗚乎哀哉!以克強盛年,稟賦素厚,雖此次討賊未得比肩致力,而提攜奮斗尚冀諸異日。遽此凋謝,為國為友,悼傷百端!謹告諸同志鑒察之。孫文啟。民國五年十一月一日。”
黃的噩耗傳到日本,病中的蔡鍔為之痛哭,他的挽聯是:
以勇健開國,而寧靜持身,貫徹實行,是能創作一生者;
曾送我海上,忽哭君天涯,驚起揮淚,難為臥病九州人。
另一位和黃、蔡唱反調,可是他們私交卻極莫逆的人,就是洪憲六君子之首楊度挽黃聯云:
公誼不妨私,平日政見分馳,肝膽至今推摯友;
一身能敵萬,可惜霸才無命,死生從古困英雄。
十一月一日,孫中山和唐紹儀通電國。
函曰:“克強先生交游滿天下,車笠之盟,縞紵之好,究有為仆等所未悉者。代主喪務,勉持大體,征名遍訃,恐有未周,諸祈見諒。”
北京方面國會特休會一日,下半旗一日志哀。
十一月二日北京政.府令:
“上將黃興締造共和,首舉義旗,功在國家,薄海同欽,……派王芝祥前往致祭,給致治費二萬,喪葬事宜由江蘇省長齊耀琳就近照料……。”
是福無雙至禍不單行嗎?護國討袁第一大功臣的蔡鍔,在黃興逝世后八天病逝于日本。
護國討袁時,蔡鍔在軍中已積勞成重病,主要為喉疾。民國年六月二十八日他由永寧啟程,二十九日抵大洲驛,七月一日抵瀘州,這時蔡的喉疾已非常嚴重,到了不能講話的地步。
在瀘州請了一位德國醫生阿密思替他診視,服藥無效,又加上肺葉腫痛,滴水難入,體溫高達三十九度,夜不能寐。
蔡鍔是個責任心極強人,雖然在病重之中,仍覺得軍隊的欠薪,四川的善后都是必須盡快解決,非他本人處理不可。仍抱病堅持任事,他也確有許多未了之事。
七月四日,段祺瑞特派法國醫生趕來瀘州檢治蔡的喉疾。法國醫生檢視后認為:喉病延誤過久,聲帶已狹,病況嚴重,非迅速赴上海或日本就專科醫治不可。
蔡鍔的最可貴處在于從不居功。袁世凱死后,蔡功業蓋世,名滿天下,然而他卻不汲汲于名位權利。對于一個有作為的政治家,這應當是最可寶貴的品德。有些人特別貪戀權位,但卻虛偽得很,說自己死抓住權力不放是為國為民,是因為離了他不行。其實,我們可以告之這樣的人,你真的沒那么重要。因為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