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蔡鍔的心意,他的好友丁懷瑾是懂的,因此丁用行動來懷念蔡的遺志——“功成不居,長揖歸田”。
蔡東渡前,“丁任四川富順縣長,聞蔡噩耗即辭去縣篆,閉門著書,常以蔡的人格和抱負勉勵其家人子女,他稱道蔡是真正開天辟地的人物。”
古人說名滿天下,謗亦隨之,可是蔡鍔卻打破了此例。他的成敗功過,不論是友是敵,莫不對他由衷稱道,理由很簡單蔡以天下為己任,卻不以天下為己。
一九一七年四月十二日,一代偉人蔡鍔魂歸故里,中央政府在長沙岳麓山為他舉行國葬,蔡鍔也成為民國歷史上的“國葬第一人”。
黎元洪接任總統后,他這個總統還是很開通的。但是,讓他什么事都不管是不可能的,用他自己的話說,是小事可以不管,大事必須過問。
在談到民主制度和腐敗時,幾乎所有的人都認為,必須對權力進行有效的監督和限制。因為 ,權力本身具有腐蝕作用。如果讓權力為所欲為起來,是十分可怕的,不知道會給這個世界帶來怎樣的災難。而沒有監督的權利必然導致腐敗,則是鐵的規律。
對于這樣的道理,段祺瑞可能也應該知道。在袁世凱獨裁時。他恐怕比誰都希望對袁世凱的權力進行限制和監督。但是,輪到他自己就不一樣了,因為被監督和限制,實在不是一件讓人愉快的事。
也就是說,就是黎元洪這樣的弱總統,段也是無法忍受的。在他看來,國會給他的困擾,使他不能獨斷獨行,已經夠他受了,再加上黎元洪遇事總是掣他的肘,他簡直就沒法活了。
他經常向他的親信抱怨說“我是要他來蓋章簽字的,不是請他來壓在我的頭上!”
軍閥割據局面是逐漸形成的,袁世凱本人便是玩諸侯稱霸的集大成者。他持北洋軍自重,把清廷玩弄于股掌。
所謂玩別人者必被別人玩,袁當然不愿見他治下軍閥割據,但無奈其手下的軍人霸占地盤后,當袁的利益和他們的一致時,他們就奉行命令,不一致時,他們就可以不理睬,因此割據的局面在袁時代已經形成。
其實,這種割據局面也可以大往前追溯,比如春秋戰國。晚清時的東南互保,又何嘗不是一種割據。
在袁世凱時代,他曾極力支持黎元洪各省軍民分治和廢督裁兵的主張。袁的想法是先將都督和民政長兩個職務分開,然后著手裁兵,各省都督一律裁撤,各省軍隊一律直屬中央,把各省軍閥割據的局面轉變成中央集權的局面。
雖然,這個計劃因得不到各省軍閥的支持而流產。但必須指出,這實是一股正流,全國明達之士都支持廢督裁兵的計劃。我們看到了,這個計劃雖孕死腹中,然而黎元洪卻因此而獲得好名聲。
黎自己當總統后,自然而然更想貫徹這個主張。他雖然是個沒有實權的總統,但他認為當年他提出這個主張時,全國都有共鳴,袁死后天下大變,在此時舊調重彈,或者可以行得通的。
在裁兵這一點上,段祺瑞是完全站在黎這一邊的。所以北京政府在軍務院撤銷后,立即發出“收束軍隊”的號召。責成各省軍事當局將以前派出作戰的軍隊撤回原防,并著手編遣各地民軍,以及自從戰事發生后擴充的新編軍隊,北京要求所有軍隊都應接受北京政。府的直接管理。
黎、段雖然對裁兵問題意見一致,可是在目的上則顯然不同。黎的意思是全國普遍裁兵,無論南北,不厚此薄彼。段則是要大量裁減南方的軍隊,對自己所能控制的北洋軍則不愿裁減,相反地還想繼續擴充。
黎的主張是總統和總理應該分權分工,總統以陸海軍大元帥地位管理軍事,內閣總理則專管政務。軍權既要集中于中央,總統的權力就要提高,使總統在實際上具有指揮全國軍隊和任免全國軍事長官的大權。段的主張則是全國軍權都應該由陸軍部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