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步保薦劉詢為淞滬護軍副使,段也不肯同意。
盧永祥(1867年-1933年),原名盧振河,字子嘉,山東濟陽人。盧永祥幼時家境貧寒,只讀過三年私塾。
一八八七年先入山海關隨營武備學堂,一八九零年投軍。
一八九五年考入北洋武備學堂,畢業后被袁世凱聘為新軍軍官,在天津小站練兵時,與段琪瑞、王士珍等成為密友。期間任淮軍隊官,后任武衛右軍管帶。
一八九九年,隨袁世凱赴山東,任山東武衛右軍先鋒隊右營幫帶、北洋二十鎮協統。因鎮壓灤州起義軍有功,先后加記名總兵、提督、副都統軍銜、陸軍第二鎮標統、第六鎮第十一協統領、第三鎮第五協統領。駐防奉天、錦州、長春等地。
辛亥革命爆發后,盧永祥隨第三鎮統制曹錕入關,奉命去河北井陘、固關地區鎮壓革命,因“功”加記總兵、提督銜,賞“巴圖魯”名號。
中華民國成立后,任陸軍第十師師長,淞滬護軍副使和護軍使,會辦江蘇軍務,浙江督軍等職。
劉詢字潤田,河北河間人,生于一八八七年清光緒十三年。
一九零四年畢業于日本陸軍士官學校三期步兵科,曾任北洋練兵處幫辦,陸軍第八十一標統帶官。一九一零年任浙江第四十一協統領官。一九一一年,任禁衛軍第八十標統帶,第四十二協統領。一九一二年六月任直隸第一混成旅旅長。一九一三年授陸軍中將。一九一四年八月,任陸軍第五混成旅旅長,兼江蘇省淮陽鎮守使。
本來因為浙江事情的合作,馮國璋以為和段祺瑞已重歸舊好,沒想到段對自己仍是處處設防,這便為后來的馮、段反目,增加了更多的隱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