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此,二月九日,北京政府就德國潛艇封鎖公海一事向德國提出抗議。
日本原來反對中國參戰,但當獲悉美國插手中國對德外交、企圖左右中國政局的動向之后,立即轉而積極支持中國參戰,以同美國爭奪對中國參戰的控制權。
段祺瑞也試圖借參戰之機,依靠日本,借款練軍,擴充皖系實力,特向日本保證今后對德問題均“與日本取同一之態度”。
美國見掌握北京政府實權的段內閣完全按日本意旨行事,顯與美國當初拉中國參戰的意圖相違背,于是又轉而反對中國參戰。并通知中國政府,在對德問題上不必與美國取一致態度。
美國態度的轉變又影響了黎元洪集團,黎一變而為對德絕交和宣戰的反對者,段祺瑞則成為這一政策的積極推進者。黎、段在對德問題上的沖突,正是美、日兩國不同政策的反映。
三月三日,段祺瑞主持的國務會議通過對德絕交案,并擬就致駐日公使章宗祥的電稿,令章通告日本政府,中國即與德國絕交。
四日,段率閣員至總統府,要黎在對德絕交咨文上蓋印。黎認為事關重大,以還需慎重為辭,拒絕蓋印。
段憤怒離去,當晚即宣布辭職,離京赴津。
黎本想乘段離京之機改組內閣,以徐世昌或王士珍出面組閣,但徐、王均堅拒不就。
此時恰值副總統馮國璋來京磋商外交問題,黎即請馮出面調停。馮答應調停,但需黎接受不反對內閣確定的外交方針,對國務院擬發之命令不拒蓋印,對內閣致各省及駐各國使節之訓電不提異議(黎元洪曾反對發出三月三日國務會議擬就的致駐日公使章宗祥的電稿)等三項條件。
黎元洪沒辦法,只能表示接受。
六日,馮親赴天津迎段返京。
七日,段即到國務院辦公。八日,段將經黎蓋印之對德絕交咨文提交國會。十日、十一日兩天,參、眾兩院分別通過對政府外交政策信任案。
十四日,北京政府正式宣布對德絕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