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天晚上,公府舉行小圈子的秘密會議,討論怎樣對待專橫跋扈的段。黎的軍事幕僚都說,今天總統的脾氣發得真好,這一來可使這些老粗們不敢再來欺負總統。黎自己也覺得出了心頭的一口悶氣,痛快了不少。
同一天晚上,另外一個小圈子的秘密會議在府學胡同段寓舉行。段覺得局勢很嚴重,總統和國會兩關都不容易打通。他對黎公然予督軍團以難堪,表達了極大憤慨。
傅良佐特別激動,大聲地說“沒有大不了的事,總統不蓋印,就驅逐總統!國會不通過,就解散國會!”
張國淦認為這不是辦法,一切問題應當在軌道上進行。
段考慮了一下,說道“對,我們應當按軌道辦事!”
段的軌道不是別種軌道,而是袁世凱的軌道,就是武力威脅與偽造民意雙管齊下。
他指使各督軍策動各省人民團體,請愿提早對德宣戰的文電。于是,各省“人民團體”紛紛發出來這類的電報,幾乎是千篇一律的文章,使人聯想到袁世凱在表決國體時期發動各省通電一致贊成君主制的舊時情景。
所不同的,只是段的手法太欠高明,有些上海“人民團體”的電報是從北京電報局發出來的,而從上海電報局發到北京來的,卻是上海商會和各團體反對中國參戰的電報。
黎元洪本擬通電各省省議會、商會及各團體征求對參戰問題的意見。他知道全國各地的這些團體都是反對參戰的,因此想利用“民意”來對抗段的“軍意”,借以壯大自己的聲勢。
他手下有些策士(非軍事幕僚)認為這樣做將使北京政府陷于極端嚴重的危機,黎便有所顧慮而不敢發出這個電報了。
在段祺瑞、督軍團和日本公使的壓力下,黎元洪于五月六日在參戰案咨文上蓋印,提交國會討論。
違心簽字后,黎元洪立刻找司法總長張耀曾單獨到公府談話。
黎問張“國會不通過參戰案,他們能不能解散國會?”
張回答說“即使解散國會,也應召集新國會,通過宣戰案后,才能公布執行。但是《約法》并無解散國會的規定,違反《約法》就等于謀叛。”
黎不禁神情一振“對,謀叛就是造反!”
此時黎元洪把他的一線希望寄托在國會上。因為國會中為數不少的政學會議員和他保持著良好的關系。他知道段的外交方針,在未提交國會之前首先召集軍事會議,并且指使督軍團對國會采取表面聯絡而意在威脅的行動,已經引起了國會方面的很大反感。除研究系外,各黨派議員都不甘心做段的工具,看上去參戰案有難于在國會通過的趨勢。
在國會,反對參戰的力量也確占據優勢。
十日,國會全院委員會審查對德宣戰案。
段祺瑞效法當年袁世凱選舉正式大總統之故伎,出錢收買地痞流氓,組織所謂“公民團”(有“五族公民請愿團”、“學界請愿團”、“陸海軍人請愿團”、“政學商界請愿團”、“北京市民請愿團”等名目)數千人包圍國會會場,沿街散發傳單,要挾國會即日通過參戰案,否則不許議員離開會場一步。
有些國民黨議員拒絕接受傳單,競遭到毆打。議員們極為憤慨,當即議決將全院委員會改為全體議員大會,請國務總理段祺瑞、內務總長范源濂、警察總監吳炳湘到會保護議員安全。
后因“公民團”向會場拋擲磚頭,誤傷日本記者,吳炳湘才派馬隊將“公民團”驅散。
“公民團”事件發生后,引起全國輿論大嘩。孫中山、唐紹儀等及各界人士紛紛通電譴責,要求嚴懲肇事者,國民黨閣員伍廷芳、谷鐘秀、張耀曾、程璧光辭職。
這屆內閣包括國務總理段祺瑞在內,共九人,早有因其他原因去職者,也有長期請病假者,內閣中僅剩下段祺瑞一人。
在國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