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元洪在馮國璋就職后,就正式向馮提出離京赴津休養的要求。果然不出張國淦的判斷,馮慨然應允,很高興黎能離開北京城。
由于馮的答允,段不便阻黎出京,但責成湯化龍出面擔保黎出京后,不作政治活動、不南下。
八月二十八日,黎元洪黯然離開了北京城。他在北京雖然是先任副總統后任總統,在很多人看來是風光無限,但他自己知道,北京留給他的,大多是痛苦地回憶。
他不像袁世凱那樣的貪戀權勢,但就這樣的卷鋪蓋也不是很甘心?;氐教旖蚝?,立即返回他的私邸。
段祺瑞對其還是放心不下,最怕他南下號令天下。密令曹錕就近派人監視他。
段祺瑞順水推舟地把黎元洪搞下臺,和當初黎把段免職一樣,雖心里很痛快,但其實是一種自殘,所謂兩敗俱傷。
有黎在位,北洋系就有假想敵,就有共同對敵的理由,成為維系北方表面團結的理由。沒了這共同的敵人,剩下的也就只能是內斗了。而事實上,此后,北方和北洋系從沒有一天安定。
總統和內閣成了時局紛亂的中心,是加個更字的“府院之爭”。還要加上,北洋實力人物互相排斥,互相傾軋。
黎是傾向于南方的,有黎在雖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南北分裂的局面,畢竟對南方是一種安慰,成為一種緩沖的力量。但現在,緩沖的力量沒有了,剩下的只有南北對立了。
“民國第一偉人”黎元洪走了,腳步蹣跚的民國的亂像卻遠沒結束。黎元洪走的時候,不會想到他還能回來,再次坐上總統大位。但是,他確實是回來了,因此,本書還要寫下去。只是,在后來一段的歷史事變中,黎元洪多半是個旁觀者了;雖然,也會不時的提到他。
段內閣首先面臨的問題是國會和對德宣戰。
段本人雖然很嫌棄國會,但是既為民主共和國,就不能沒有國會。梁啟超建議在舊國會已被解散,新國會還未成立時,召集臨時參議院代行國會立法權。仿效民國成立時,在南京召集臨時參議院作為過渡性的立法機關。
段祺瑞憎恨的是舊國會,只要不召集舊國會,對于任何其他形式的立法機關都沒有意見。
參議員的產生是由地方當局指派,而不是由人民選舉,組織臨時參議院很省事。
七月二十日,國務院舉行討平復辟政變后的第一次國務會議,通過召集臨時參議院,并推梁啟超起草通電征求各省當局對于召集臨時參議院的意見。
七月二十日國務院致各省通電“今日仍為適用《約法》時代,但國會解散之后,斷無重行召集之理由。改選國會,程序繁重,非一時所能竣事?!粸楦慕M之說,然必先修改《國會組織法》,尤必先有提議改組并制定法津之機關,其職權又為法律所許可者。……今日既為遵行《約法》時代,則所謂合法機關,無過于《約法》上之參議院者。國會之職權乃由《約法》上之參議院遞嬗而來,有參議院行使《約法》職權,即無異于國會之存在;且人數無多,選派由地方自定,依據《約法》,可以迅速成立?!?
“總之,憲法未定以前,《約法》為根本大法。依據《約法》以召集《約法》上之參議院,依據《約法》上參議院之職權以解決制憲、修正組織法各問題,則事事守法以行,于政治上能得平允,于法律上不生矛盾?!⒎樽罡邫C關,其成立程序,政府應征集多數意見。即請發抒偉論,迅速詳復?!?
國會是復辟陰謀的一部分,平定復辟后理所應當得以恢復,這本是“再造共和”的重要部分。梁啟超這篇文章做得并不高明,法理上也很難說得通,只能是勉強地自圓其說。
此通電發出后,北洋派的封疆大吏紛紛復電隨聲附和。
孫中山則表示了堅決地反對態度。
他一針見血地指出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