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反對。繼任內閣首相寺內正毅鑒于前任之失敗,乃以大量借款代替強硬交涉,既可緩和中國人民的激忿不滿,又收加緊控制、掠奪中國之效。
日本的經濟狀況,因歐戰關系增加了商品輸出,有了過剩的資本,為向中國輸出資本了可能條件。
因此,日本便采取了所謂“菊分根”政策,即像菊花分根移植一樣,將資本輸入中國,大量借款給段祺瑞政府,以獲得掠奪中國種種特權,企圖變中國為其獨占的殖民地。
為了向中國輸出資本,才有日本的興業、朝鮮、臺灣三家銀行在政府的支持下組成特殊銀行團,專事對華投資。
一九一七年八月,段祺瑞政府也成立了中日合辦的中華匯業銀行,作為借款的經手機關。
日本三家銀行所組成的特殊銀行團,只是名義上的承借銀行,實際上,所借款項均由日本政府從國庫預備金中支出。
同時,所借款項不以日本政府名義出面,而是由以寺內正毅私人代表身份的西原龜三出面聯絡。對華借款由特殊銀行團承借并由西原龜三出面,這是日本政府煞費苦心的特殊安排,以避免其他帝國主義的注意和干涉,實現其單獨對華借款的野心。
為取得這筆款項,段祺瑞把東北的修筑鐵路、砍伐森林和采礦等一系列中國主權出賣給日本,為日本后來全面侵占東北埋下隱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