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國璋在一九一八年十月交卸總統后不久,便回河間原籍休養。
馮在滿清末年當過禁衛軍統,禁衛軍轄有一師一旅,其軍餉比正規軍多。正規軍每師每年只有一百三十萬元,而禁衛軍則有二百萬元。
民國二年(1913年)馮調任江蘇都督時,禁衛軍改編為第十五、十六兩師,隨他到江蘇。軍餉每年三百六十萬元,還是比別的部隊要多很多。
民國六年八月,馮到北京任總統,第十六師留駐南京,第十五師改編為總統拱衛軍,隨馮北上,移駐北京。
馮在總統軍事處下面,專門為第十五、十六兩師設立糧餉局,派自己的親信張調辰為糧餉局督辦。
馮國璋下臺后,總統府軍事處裁撤,第十五、十六兩師改歸陸軍部直轄,糧餉局仍然保存。一九一九年六月,這個糧餉局被陸軍部裁撤,馮大為生氣,想到北京爭回這個權利。
馮到了天津,徐世昌邀請他到北京來先調停直皖之爭,然后進一步調停南北之爭。但馮一直怕小徐下毒手,遲遲不敢到北京。
一九一九年九月二十三日,馮國璋終于壯著膽子來到北京。
九月二十六日,段祺瑞設宴為馮國璋接風,這是他們府院相爭公開翻臉后的首次見面。兩人畢竟是多年好友,矛盾也是因為公事,沒有什么私人恩怨,很好化解。更何況此一時彼一時,酒席間一笑泯恩仇,談得反而很投機,馮段相互間甚至說了許多心里話。
席間,馮勸段不要偏聽徐樹錚一個人的話,段雖不以為然,還是不住地點頭。這一次晚宴,北京政府傳出了馮段已破鏡重圓,復歸于好。
安福系擬補選馮國璋為副總統,以緩和直皖兩系的戰爭危機。老謀深算的徐世昌,則想用兩位下臺的前總統(黎元洪和馮國璋)出面調停南北。他同時草擬了一套全國統一后的大舉裁兵計劃,想由南北各推舉元老三人組成裁兵委員會,北方元老是馮國璋、段祺瑞、王士珍,南方元老是岑春煊、唐繼堯、陸榮廷。
但是,馮迫切想解決的是,清償欠第十五、十六兩師的軍餉。
徐很痛快地下一手諭“第十五、十六兩師仍歸馮前總統節制”,并將糧餉局恢復。
由于馮國璋入京的目的已達,或許是無所事事的時間太長了,也想出來做些事。再說,主和本是他的心愿,于是,他也高調加入徐世昌的主和與節餉裁兵的浪潮之中。
但是,所謂出師未捷身先死,這一年的十二月二十八日,馮國璋在裁兵高潮中,病逝北京帽兒胡同私邸。
臨危時他曾口授張一麐遺電,希望和平早日實現,本人以不能親見統一為憾。北京政府通令全國下半旗三天。
徐世昌和段祺瑞都分別親赴馮寓吊喪。段祺瑞在馮靈前想起了小站練兵、數十年悲歡離合,不禁放聲大哭。徐世昌則送一萬元為馮的治喪費。
馮國璋(1859年1月7日—1919年12月28日),字華符,亦作華甫出生在直隸(今河北)河間西詩經村。
馮家原是村中大戶,其祖父馮丕振,家境富裕,有地三百畝,為該村四大戶之一。其父馮春棠,因科舉落榜,精神失常,又因遭天災,家道逐漸中落。馮國璋有胞兄弟四人,他排行老四。大哥馮佩璋,常年經營戲班,奔波外鄉;老二馮蘊璋,自幼讀書,被選為拔貢;老三馮琥璋,文庠生。 他7歲入本村私塾讀書,5年后入其外公家所在地三十里鋪毛公書院讀書。
馮國璋年幼聰穎,心寬志遠,性情豪放。因用心讀書,每次考試都名列前茅。在堂叔馮甘棠的資助下,光緒七年(1881年),馮國璋到保定蓮池書院進修兩年。因家境艱難,光緒九年(1883年)輟學回家。
為了找尋出路,光緒十年(1884年),二十五歲的馮國璋只身來到大沽口淮軍直字營,通過在該營任文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