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軍即進,恐有勾敵情事”,要求北京政府派員查辦吳佩孚。
徐世昌當然知道是段在幕后操弄,這次是鐵了心,照樣不加理會。
對于湘軍的攻擊,張敬堯怕得要死,他一面把軍眷撤走,一面電促北京政府下討伐令。他的求救電報,由十萬火急而百萬火急而千萬火急,請款請械的電報如雪片飛向北京。
湖南人民展開了漫山遍野的游擊戰,過去受張敬堯欺壓的善良百姓,如今都變成了包抄北兵后路的戰士。
以前湖南人蔡鍔以三千羸卒打倒了洪憲皇帝,如今湘軍三千支破槍也大顯神威。
張敬堯在催促北京政府下討伐令的電報中冒簽了張宗昌、范國璋、馮玉祥等人的名字,后在六月三日發電向張宗昌、范國璋、馮玉祥等解釋說“請下討伐令已列尊銜。知斯舉諸君必表同意,故事前未將電稿送核?!?
張宗昌(1881年2月13日1932年9月3日),字效坤,山東省掖縣(今山東萊州)人。
張宗昌幼時曾接受短暫的私塾教育,但好景不長,家遭變故,少年的他經常衣食無著,飽嘗挨餓受凍之苦。為了度日糊口,張宗昌放過牛,當過放銃手、酒計等。痛苦不堪的童年生活既讓他過早地飽嘗了人間的苦難。
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膠東一帶又遇荒年,民不聊生,張宗昌逃荒關外。在東北流蕩期間,他在東北打過零工,扛過長活,給老財家放過牧。與扒手、胡匪為伍。
窮則思變,武昌起義后投奔山東民軍都督胡瑛,不久,即隨軍到上海,在陳其美部下任光復軍團長。
民國二年(1913年),張宗昌升任江蘇陸軍第三師師長。
二次革命時,江蘇是國民黨人討袁的主要省份,張宗昌第三師被派往徐州防御袁世凱南下的北洋軍。然而,張宗昌卻在前線倒戈,投降北洋將領馮國璋,從此成為直系之一部。
范國璋,字子瑜,天津人。畢業于北洋武備學堂,在武衛右軍中任職。
一九一零年由營管帶升任第六鎮十二協二十四標標統,后編入奉天第一混成協。一九一一年升任第二十四鎮四十協協統。一九一二年任第二十師四十旅旅長。一九一四年八月繼吳光新任第二十師師長。一九一七年率部至湖南任援湘軍副總司令。
本來張敬堯號稱北洋驍將,可是在湖南戰場上他卻完全不經打,他對于他的部下不戰而潰,解釋為“為保全和平起見,我軍節節讓防。……”
五月二十九日,衡陽落入湘軍之手。張敬堯的大將一個個不戰而潰,他只好派遣其四弟“臥龍先生”張敬湯為援衡總司令,許以自讓第七師師長為酬。
張四帥慷慨誓師,乘八人綠呢大橋,威威武武地出發。轎后懸了兩個斗大燈籠,朱書“總司令張”四個大字,武裝衛隊前呼后擁,達數百人。
長沙人望著這樣的排場,都替人饑馬瘦的湘軍提心吊膽。
六月三日,這位張總司令跑到湘潭,就不敢前進了。
這時是湘軍一鼓作氣,乘取得衡陽的優勢,再戰而得寶慶,張宗昌也落荒而逃。
六月五日,慣于作威作福外強中干的援衡軍總司令張四爺,聽說湘軍已殺了過來,便不顧一切,抱頭鼠竄地逃回長沙,其實他連敵人的影子都沒見到。
張敬堯大為恐慌,手忙腳亂地應付緊急情況。
長沙縣知事奉命招募運輸隊,可是沒有一個應募。北軍就在大街小巷到處拉伕,同時勒令催運局、總商會代籌軍餉。
總商會會長張先贊被扣作為人質,限于日內籌足八十萬。總商會只得派人在城內外鳴鑼宣示,每戶抽取一個月房租,即日解送督署。
張敬堯一直對外宣稱死守長沙,這一來可嚇壞了長沙人,人們紛紛棄家逃走。張敬堯限制出境者每人攜帶川資不得超過五十元,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