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張紹曾內閣的名單不難看出,這是一個以保定派為中心的內閣。
在幕后組閣磋商中,曹派一定要內務、財政和交通。吳佩孚想留住高恩洪都沒能辦到。
黎元洪堅持要維持政學系的兩位閣員,得到同意后,因王正廷不肯任司法總長,改由馮玉祥推薦的程克擔任。外交總長施肇基因為不肯設宴招待議員而被否決,張紹曾改派黃郛署理外交總長。
張紹曾本來向議員們許過愿,說是要分配給國會內的政黨幾名閣員,因未能兌現,議員們便準備以不同意為報復。幾經疏通,政.府承諾在關稅增加項下撥發國會經費,民國二年和六年所欠經費亦由財政部籌發,才算過關。
張紹曾組成了一個北京政.府好幾年所沒有的合法內閣,但這個合法內閣卻多災多難。
國內戰爭不停、各省兵變、匪患的警報愈來愈多。很多的時候,所謂兵就是匪,匪也是兵,因為一旦兵變,處置不當兵就成了匪,而匪一被招安,也就變成了兵。
兵變是因為欠餉,財務狀況越來越糟,北京各機關和教育界出現了索薪的高.潮。四國銀行團屢次抗議到期外債不還,公開建議國際共管中國財政,并擬委托總稅司安格聯監督北京政.府的全部收支。
太上政.府的兩位直系巨人,曹錕忙于總統夢,吳佩孚則忙于“援閩”、“攻粵”,夢想著武力統一國家。
張紹曾則正躊躇滿志地想一展身手,打算在他手中實現全國和平統一。他建議召集各省實力派代表、各政黨領袖、在野的名流到北京頤和園舉行“國事協議會”,協商和平統一的問題。
一月八日,張紹曾致電西南各省,主張“對內先謀事實上之協商,對外完成法律上之統一。”他不贊成聯省自治運動,認為“與其先爭聯治之名,毋寧力圖省治之實”。
黎元洪本來擔心張紹曾完全站在津保派立場,后來看到張紹曾所作所為并不是代表津保派,尤其是先謀政治上的統一,后辦大選,這和他的主張比較接近。
他的智囊、政學系閣員李根源獻計把張紹曾拉過來,實現府院合作去對付津保派,他覺得這條路是走得通的。
為了謀求和平統一,張紹曾很重視直系以外的各種勢力,派出大批代表分往西南各省聯絡。第一個爭取的對象是南方政.府大總統。
張紹曾打算仿照袁世凱的辦法,請其主持全國鐵路工作。
黎元洪則想更給予重用,請他擔任全國兵工督辦。
但無論張的主張還是黎的主張,國會中國民黨籍議員都堅決反對,這也就使得這個計劃胎死腹中。
對于奉系方面,張紹曾找到了曾任張作霖顧問的鮑啟元,尊為上賓,請他從中牽線。打算無條件地取消民國十一年五月十日懲辦張作霖的命令,恢復張的東三省巡閱使,并提升張學良、楊宇霆為陸軍中將。
張紹曾對此下了很大決心,不顧慮保定或洛陽方面是不是會反對。
鮑啟元也很愿意促成此事,不便直接和張作霖聯系,打了好幾個電報給張學良,但卻一直沒有回音。看來奉張那邊,根本就沒當回事。
張紹曾上臺后的一系列行事,特別是先致力于實現統一后舉辦大選的政策,完全和保定方面背道而馳,這不能不讓他們大失所望。在他們眼里,張很快成了白臉狼。
南方政.府大總統倒是很支持北京政,府的和平統一計劃。于一九二三年一月二十六日,在上海莫利愛路私宅招待各報記者,發表和平統一宣言,主張裁兵救國。
這個通電發出后,立刻得到黎元洪、張紹曾、段祺瑞、張作霖、盧永祥等人的一致贊成。
我們還得話分兩頭。
前面說過,福州由徐樹錚、許崇智及王永泉等聯合光復后,奉系曾勸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