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羅馬著名的哲學家說過“教誨是條漫長的路,榜樣是條捷徑。”
年輕人的身上充滿激情和潛力,如能得到優秀領路人的指點,則更能激發他們身上的活力。
帶著蔡元培走上科舉之路的領路人,便是我們前邊提到的他的六叔蔡銘恩。
蔡銘恩,字茗珊,縣學廩膳生員,工于制藝,善詩詞,在紹興授業講學。在蔡元培之前,是蔡家族人中,世世代代讀書登科的第一人。
只不過,他的科舉之路更為坎坷。不但是在蔡元培中舉六年后才成就舉子夢,而當蔡元培后來一路高就,他卻止步于舉人。乃至于后來蔡元培當了京試的閱卷大員后,因有他六叔參見京試而不得不回避,正所謂后來者居上。
蔡銘恩或許是因為自己不甚得志,便把光宗耀祖的希望寄托在蔡元培身上。
要想在科舉這條崎嶇路上不斷往上攀登,小考這一關是必須要過的。
蔡元培在16歲時,六叔帶著他參加童子試,也就是小考。
當時的小考分為縣考、府考、道考三級。縣考正試一場,復考五場。府考正試一場,復考三場。道考正試一場,復考一場。
參加考試之前,六叔見蔡元培特別緊張,就安慰他,說這一次參試,不妨當作一次嘗試,一次熱身,積累考場經驗。不要期望值過高,對結果不必看得過重。
考試的結果,蔡元培果然沒能考中,因為六叔提前打了“預防針”,此次失敗,對蔡元培打擊倒不是很沉重。
其實,這一次,蔡元培對自己的考試應答,自我感覺還是很不錯的,他甚至想不出自己的差距在哪里。既然名落孫山,他總算見識到了科考的艱難
第二年,也就是蔡元培17歲的時候,六叔又一次帶著他參加小考。或許是為了讓他放松,或許是免于遭受打擊,進考場前六叔又有話在先,說這小考沒有個四次五次的是別想過。所以,這一次考完后,蔡元培可是沒抱任何希望。沒想到,結果卻大出他的意料,考中了。
這一次的主持考試的提學使潘嶧琴先生,他特別欣賞蔡元培的文筆,給蔡試卷的評語有“筆輕而靈,意曲而達”,“論尤精當,與眾不同”。 蔡元培應該是有幸遇到了潘嶧琴先生這樣的有識之士。
潘嶧琴,諱衍桐,廣東番禺人,這是個有真才實學且獨具慧眼的人。
17歲就考中了秀才是不多見的,蔡元培和蔡家很受族人和四方鄰居推崇。
在此后的兩年里,蔡元培先后在紹興城內的姚家和單家充任塾師,每家有學童七至八人,這應當是他執教生涯的開始。
蔡元培是個做事認真的人,不想簡單的重復自己前輩的教書先生們走過的路。除了四書五經這些必讀課外,他還想給學童們灌輸更多的知識,這樣,他自己必須懂得多,就必須多讀書。所謂,以其昏昏如何能使人昭昭。
六叔有限的一些藏書已經被他閱覽無遺。《儀禮》、《周禮》、《春秋公羊傳》、《大戴禮記》等,這些書他不知讀了多少遍。 在沒有書可讀的時候,他也隨意剪讀一些考據和詞章的書籍。諸如,《章氏遺書》、《日知錄》《湖海詩傳》、《國朝駢體正宗》、《絕妙好詞筏》等等。 尤其注力于金融學和小學(文字學),并開始學作散文和駢體文。而對研習了六七年之久的八股文兒,卻較少有問津。
隨著興趣的增加和涉獵的廣泛,這樣自覺不自覺的將他引入專門的學術領域。如他自己所說“讀王伯申氏、段懋堂氏諸書,乃治沽訓之學。”然而是他最為得意的。深受影響的則是朱駿聲的《說文通訊定聲》。章學誠的《文史通義》和于正變的《癸已類稿》、《癸已存稿》等幾部書。
朱駿聲(1788年3月30日——1858年11月21日) ,字豐芑,號允倩,晚年又號石隱,江蘇蘇州人,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