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樹蘭家有藏書四萬余卷,蔡元培如魚得水。從20歲到23歲的四年里,在此讀書,可謂收獲滿滿,學問也有大進。
他為徐氏校刊了《紹興先正遺書》中的四部書,《重訂周易小義》、《群書拾補初編》、《群書拾補補遺》、《重論文齋筆錄》以及《鑄學齋叢書》等若干書著。這期間,他的讀書已“漸從泛覽百家進入學有歸旨”的境界。
如他自己所說:“治經(jīng)便于故訓及大意。治史偏于儒林文苑諸傳。藝文志及其他關系文化風俗之記載。”
值得注意的是,這期間他受到常州學派今文經(jīng)學家的影響很大。有段時間,他“讀莊方耕氏、劉申受氏、宋于庭氏諸家之書,乃致力于《公羊春秋》,而佐之以《太史公書》。油油然寢窺于其間”。
經(jīng)學是指中國古代研究儒家經(jīng)典學說并闡明其含義的學問。
今文經(jīng)學一般是指經(jīng)學中研究今文經(jīng)籍的學派。今文經(jīng),是指西漢學者用當時通行的隸書傳授的儒家經(jīng)典。
今文經(jīng)學的常州學派,則是指清代乾隆、嘉慶年間出現(xiàn)的,以莊存與、莊述祖、莊綬甲、劉逢祿和宋翔鳳為代表的,研究《春秋公羊傳》的今文經(jīng)學派。
特別是莊存與、劉逢祿和宋翔鳳,是常州學派一脈相傳的中堅人物。并且,他們的研究已經(jīng)有了時代元素,所謂“常以微言大意比附現(xiàn)實。初啟后來經(jīng)世致用的端緒”。
莊存與(1719—1788),字方耕,號養(yǎng)恬,江南武進(屬常州)人。幼誦六經(jīng),尤長于《書經(jīng)》,乾隆十年(1745年)中乙丑科一甲第二名進士(榜眼),授編修,遷內(nèi)閣學士。入值南書房及上書房。乾隆二十一年,督直隸學政。官至禮部左侍郎。
性格耿直清廉,在浙江督考時,巡撫送他金子他并沒有接受,后來巡撫給了他一個二品官員(侍郎是二品)的頂戴,他接受了。
等到了路上,隨從對他說“那帽子頂上的可是真珊瑚,可值一千兩金子。”
莊存與大怒,說:“你為什么不早說”。
于是,奔馳千余里將帽子歸還。
他當講官的一天,皇上親自駕臨文華殿,講習(主要是經(jīng)史)完畢,同朝為官的人正在等待皇上起身離開。
“公(莊存與)忽然奏告皇上說講的文章有錯誤”,說臣的意思是不能這么講。于是,捧著書本近前講解。同朝為官的人大驚,皇上為此停留了一會并對他的講解點頭認同。
莊存與為今文經(jīng)學常州學派首創(chuàng)者。
劉逢祿(1776-1829),是清代經(jīng)學家,字申受,號申甫,又號思誤居士,江蘇武進人。年十八,補博士弟子員。年三十二,舉順天鄉(xiāng)試。嘉慶十九年成進士,改翰林院庶吉士,散館,授禮部主事。道光四年,補儀制司主事。于禮部十余年未遷。卒于官。逢祿祖綸,官至大學士。
莊存與是他的外祖父,對他影響極大。
著有《尚書今古文集解》三○卷、《書序述聞》一卷、《左氏春秋考證》二卷、《公羊春秋何氏解詁箋》一卷、《春秋公羊經(jīng)何氏釋例》一○卷《后錄》六卷、《谷梁廢疾申何》二卷、《論語述何》二卷、《四書是訓》一五卷、《箴膏肓評》一卷、《發(fā)墨守評》、《詩聲衍》無卷數(shù)、《劉禮部集》一二卷,俱行于世。又有《易虞氏變動表》、《六爻發(fā)揮旁通表》、《卦象陰陽大義》、《虞氏易言補》各一卷、《庚申大禮記注長編》一二卷、《春闈雜錄》一卷、《東陵勘地圖說》一卷、《石渠禮論》一卷,等等。
宋翔鳳,字虞庭,一字于庭,江蘇長洲(今蘇州)人。生于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卒于咸豐十年(1860年),享年82歲。其母是莊存與之侄莊述祖之妹,他常“隨母至常州,得聞莊氏今文經(jīng)學”。莊述祖說他的兩個